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56524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 一 语 文出题、校对:任素英 刘俊岚 范国栋(2018.4)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

3、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

4、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选自宋志明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儒学立足于内在性,人如果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求仁得仁,超凡入圣。B.按照孔子的认知思路,儒学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C.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说以道德观念为前提,就自然具备仁义礼智。D.儒学创始人为汉族人,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5、主张是古代各民族的共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1段指出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B.文章论证儒学价值观“立足于内在性”时,以孔子、孟子的思想为例证。C.文章层层递进,卒章显志,至第5段才推导出儒学的和平主义内涵。D.文章涉古谈今,意在论证儒学价值观对于古今(中国)、中外的积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宗教价值观着眼于人性阴暗面,而儒学着眼于人性光明面,因此作者肯定了后者而否定了前者。B.儒学的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等淑世主义导向,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C.儒学大力倡导与人

6、为善的精神,论语“和为贵”、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相关表达。D.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有对传统儒学的积极借鉴与发扬。(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木鱼周海亮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

7、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

8、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而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

9、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理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

10、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11、。冬子对儿子说,吃鱼。(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说第1段写到望不尽饥饿的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在表达人物饥饿的同时,也侧面表现了栓叔雕刻手艺之高超。C.因为冬子动了木鱼,破坏了乡村的规矩,之后村里人把木鱼挂在冬子胸前任意讥笑他。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语言质朴不造作,叙述风格沉稳冷静,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索。5.文章说“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这里的“沉重”指什么?(5分)6.小说以冬子将木鱼烹调好端上桌让儿子吃鱼作为

12、结尾,请从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4分)7.作者周海亮说:“爱能够涵盖文学的所有主题。”请结合木鱼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雷德骧,字善行,同州郃阳人。周广顺三年举进士,解褐磁州军事判官。召为右拾遗,充三司判官,赐绯鱼。显德中,入受诏均定随州诸县民田屋税,称为平允。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 太祖诘之,德骧对曰:“臣值陛下日旰未食,方震威严尔。”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

13、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及奚屿知州,希宰相旨,至则倨受庭参。德骧不能堪,出怨言,屿衔之。适有言德骧至郡为文讪上者,屿召德骧与语,潜遣吏绐其家人取得之,即械系德骧,具状以闻。太祖贷其罪,削籍徙灵武。数年,其子有邻击登闻鼓,诉中书不法事,赵普由是出镇河阳。召德骧为秘书丞,俄分判御史台三院事,又兼判吏部南曹。开宝七年,同知贡举。太祖崩,以德骧为吴越国告哀使。还,迁户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改职方员外郎,充陕西、河北转运使。历礼部、户部郎中,入为度支判官。端拱初,迁户部侍郎。会赵普再入相,宣制之日,德骧方立班,不觉坠笏,遽上疏,乞归田里。太宗召见,安谕之,赐白金三千两,罢知考课,止以本官

14、奉朝请。会议事尚书省,乘酒叱起居员外郎郑构为盗,御史奏劾,下御史台案问,具伏,帝止令罚月奉而释之。讫赵普出守西洛,帝终保全之。淳化二年,为其婿如京副使卫濯讼有邻子秘书省校书郎孝先内乱,帝素怜德骧,恐暴扬其丑,不以孝先属吏,止除名配均州。德骧坐失教,责授感德军行军司马,并其子少府少监有终责授衡州团练副使。德骧因惭愤成疾,三年,卒,年七十五。(节选自宋史雷德骧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B.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

15、武殿奏之/辞气俱厉/C.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D.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唐朝的官服有颜色区分: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掌

16、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教育、财政收支等。D.“考课”也称考绩、考核,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10.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雷德骧初为后周官员,且有政绩。曾被召为右拾遗,还赐给绯鱼;显德年中,奉诏命均定随州各县民田屋税,被赞公允。B.雷德骧敢于直言进谏。因弹劾宰相赵普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因事被流放到灵武,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再次为官。C.雷德骧深得太宗的喜爱和保护。他先是在朝堂上掉落朝笏,又乘酒性斥责起居员外郎郑构,太宗都没有严厉处罚他,始终尽力保全。D.雷德骧对儿孙教育有所疏忽,终受牵连。他的孙子雷孝先发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