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562946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3部)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

2、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

3、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者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

4、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从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又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抑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B. “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

5、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C.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D. “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早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B. 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C. 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D. 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任何一种文

6、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B.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C. 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D. “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A项,扩大范围;B项,曲解文义,应为“在于它的求同存异”;D项,原文为“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曲解文义。2. 试题分

7、析:“以事实为依据”错。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此题错误选项为论证方法错误,不是事实论证,主要是说理论证。3. 试题分析:原

8、文为“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

9、坐下来。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夫人话外有音?”“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赞美这箱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

10、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两个人沉默下来。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他当然不会

11、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

12、,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

13、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是隔壁邻居的声音。他们齐声答道:“在!”“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B. 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C. 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

14、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D. “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5. 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答案】4. A 5. 淡泊名利,直而有节。他爱竹师竹,先教书后做研究,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活得直而有节。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邻居求联他不应、求竹他拒绝,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与世无争和清高孤傲的性格。勇于自省,与邻为善。节新篁突发心脏病,

15、因为有邻里帮助而及时入院,住院期间他勇于自省,为自己过往的不当行为而惭愧,并决心主动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6. 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成、品格的升华,人物性格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满口答应了邻居的邀请,说明节新篁已经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并融入邻里,预示着曲曲巷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主题。【解析】试题分析:4. 试题分析:A爱竹,先是障碍,后是媒介。5.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