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59510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周主要学习三首诗歌,都是谈论友情的。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分析几首诗歌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从诗歌意象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旧日的时光1、作者简介彭斯(17591796),苏格兰杰出的农民诗人,出身于贫农家庭,自幼爱好诗歌。1786年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大受欢迎。后来,陆续写出圣节集市、威利长老的祈祷、自由树、苏格兰人、高原的玛丽,长篇叙事诗两只狗、汤姆奥桑特、快活的乞丐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乡土气息浓厚,结构完整,

2、语言通俗、巧妙,善用讽刺,风格诙谐,特别注意吸取民歌手法,极有特色。我国近年出版有彭斯诗选等。2、文题及背景简介旧日的时光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至今。原为苏格兰民歌,是彭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说:“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3、诗句赏析诗的主旨:诗人通过回忆旧日里与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希望朋友干了这杯酒,珍爱过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赞美。结构安排:第一部分(1、2节),诗人直抒胸臆,抒发对友谊和旧日时光的珍惜之情。第二部分(3

3、、4节),诗人选取两个典型意象来回忆旧日的美好时光。第三部分(第5节),诗人又回到开头的歌唱友谊的气氛中,举杯祝福,祝朋友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结构图示:问题探讨:(1)第一节中,将开头连用的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比较改动前后的抒情效果有什么不同。陈述句显得比较冷静,反问句则可以激起对往昔友情的回忆,朋友相逢,互相倾诉,刹那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念的潮水倾泻而出。(2)第一节后有四行副歌,这是歌曲的重唱部分。诗歌被谱写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求重唱这四行副歌。它的内容似乎与诗歌内容有所重复,能否删去?副歌部分恰好与第一节形成委婉的问答关系,作者建议朋友为往昔的美好岁月举杯畅饮,使情感的宣泄有了

4、特定的现场气氛,有力地表达了作者不忘老朋友、不忘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感。这一部分的反复吟唱运用了民歌里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3)第二节中用了两个感叹号,将它们改为句号,好不好?不能。这一节中通过老朋友相逢喝酒干杯的典型动作,把真挚浓烈的友谊渲染出来,很有现场感。用句号不能表达此时炽烈的感情和一种尽情尽兴的豪迈之气。(4)第三、四节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情感是否有所变化?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方式?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与朋友共同的欢乐时光。美好的童年转瞬即逝,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天各一方。朗读注意:

5、1)应读出温馨、甜蜜,语调应比较舒缓、轻柔,通过适当的停顿表现出一种沉醉和向往之情。2)应读得较为低沉,读出一种无奈与伤感。(5)旧日的时光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旧日的时光?这些意象有何特点?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二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实、自然,只求达意,没有刻意追求新奇。当然之所以如此,与此诗的风格也有关系。(6)最后一节诗歌有何作用?最后一节诗歌写我们紧紧握手,共同干杯,发展友谊,不忘过去的美好时光,突出了真诚的友谊,让人为之陶醉,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即突出了真诚的友谊地久天长。作结: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

6、友情的永恒。4、写作特点(1)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仿佛一气呵成。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为了那旧日的时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2)采用反问句式,袒露自己的情感世界。反问的句式特点用于写作中能给人以波澜起伏的感觉,更是袒露自己的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旧日的时光中首先采用反问句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一直把老朋友放在心上,一直珍藏着那旧日的时光而未能忘怀。(二)箭与歌1、作者简介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生于律师家庭。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抒情诗、歌谣、叙

7、事诗和诗剧,是饮誉美国文坛的著名诗人之一,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有他的胸像。主要作品有:诗集夜吟、歌谣及其他、布吕赫钟楼及其他;长篇叙事诗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路畔旅舍的故事;诗剧三部曲基督,包括神圣的悲剧、金色的传说、新英格兰悲剧3部。他的诗作,曾被译成20多国文字。2、文题简介箭与歌是美国诗人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诗人运用生活中本来极为普通的事物“箭”与“歌”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3、诗句赏析诗的主旨:诗人通

8、过“箭”与“歌”两个意象,来赞美友谊和友谊的力量。结构安排及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写“箭”。“我”曾随意射出一枝箭,眼睛跟不上箭飞快的速度,所以不知它落到哪里去了。这一节写的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第二部分(第2节),写“歌”。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予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予,轻轻松松地忘却。表面上看

9、,第二节与第一节毫无关系,其实是以箭作为歌的喻体。诗人的描绘揭示出某种相似: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第三部分(第3节),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结构图示:问题探讨:(1)如何理解箭与歌中的两个反问句?第一个反问句在第一节,它实际上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也就是:眼睛跟不上箭一去如飞的踪影;第二个反问句在第二节,它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也就是:有人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同理,这两个反问句还构成了对比关系,对比的结果是突出第二个,这就是突出本诗的中心:友谊。(2)箭与歌中有两个主要意象“箭”和“

10、歌”,请问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歌”是中心意象,因为它直接阐发诗的主题;“箭”是辅助意象,它为“歌”服务,起了引出“歌”的作用。诗句赏析: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几句诗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4、写作特色(1)意象鲜明,寓意深刻。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

11、名抒情短诗,入选各种英语诗歌读本,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2)构思精妙。箭与歌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它构思巧妙。诗人把箭与

12、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空中”,都是“不知落于何方”,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的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基础。这样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3)语言形象,生动感人。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诗中并无“生死与共”、“忠贞不渝”之类的豪迈誓言,而是刻画了朋友之间心灵的默契,将友谊的深沉真挚表现得生动感人。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

13、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三)别离1、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社和沉钟社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冯至本人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27年4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

14、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集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2、文题及背景简介别离是我国现代诗人冯至的作品,全诗紧扣诗眼别离,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的友情观。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但仍关心天下大事,他的眼睛注视着多难的人生。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也道出了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

15、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引人思索。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其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3、诗句赏析诗的主旨:离别是凄凉的,但互勉之情又使得别离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作为两个独立的人,别离未尝不是一种发挥个性的良好时机。这首诗便体现了作为平等独立的两个友人的这种别离。结构安排及分析:第一节,写离别虽然是寒冷的,但也带来新的生机。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