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验考试试卷.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26556062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7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验考试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验考试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验考试试卷.pdf(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一地理 人教版必修二 期中试题 命题人 陈亚楠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 分 共 30 小题计 60 分 1 下列哪个日期是 世界60 亿人口日 A 1979年 10月 12日 B 1989 年 10 月 12 日 C 1999 年 10月 12日 D 2000 年 10 月 12 日 2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 资源的数量 B 人均消费水平 C 区域开放程度 D 科技发展水平 3 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是由决定的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出生率和死亡率 D 人口基数 4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 定居

2、人口减少 C 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D 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5 目前 下列国家或地区属于人口主要迁出区的是 A 欧洲 B 北美 C 拉丁美洲 D 西非和北非的一些产油国 6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A 从东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移动 B 从乡村向城市移动 C 从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移动 D 从南部向西部和北部移动 读 甲 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 每 10000 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 统计 完成 7 9 题 年龄0 14 岁 15 59 岁 60岁以上总计 甲 人口数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 6 0 6 2 5 乙 人口数3500 600

3、0 500 10000 死亡率 0 8 0 7 2 2 0 81 7 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 0 775 B 0 675 C 0 885 D 0 95 2 8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 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 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 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 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 C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 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 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9 近年来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主要原因是 A 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 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 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下图是 某地区

4、1950 1980 年人口增长图 据图回答10 11 题 10 30 年间该地区 A 乡村人口增长了 2000 万人B 城市人口增长了 500万人 C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D 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11 30 年间该城市 城市化水平 A 大幅提高B 略有提高C 没有变化D 略有下降 12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 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B 城市数目的多少 C 城市占地面积的大小 D 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 13 在江南地区容易形成的城市形态是 A 团块状 B 条带状 C 组团状 D 放射状 3 14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城市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取决于 A 各种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低 B 各种活动的重要程

5、度 C 政府对各种活动的支持程度 D 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高低 15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 城市规划的需要 B 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 C 交通条件的发展 D 人口的消费需要 16 北京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 而是行政区 其原因是 A 主要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 B 该地段的交通通达度差 C 该地段地价太高 D 该地段的地形不适宜作为商业区 17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B 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 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D 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18 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是一成不变的B 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6、C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D 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19 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是 A 中国B 美国C 印度D 俄罗斯 20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机械化水平高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自然 条件优越 农业科技发达 A B C D 21 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 A 奶牛B 奶羊C 牛奶D 奶制品 22 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水平高B 水利工程量大 C 单位面积产量高 D 资金投入多 23 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A 有良好的海洋运输条件和先进的保鲜 冷藏技术 B 草类茂盛 大面积优良的天然牧场 4 C 地广人稀 且有大

7、面积热带草原气候区 D 都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 这些地区不适宜种植业 只能发展畜牧业 24 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A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B 只出现在发达国家 C 牧牛业占有重要地位D 属于粗放的商品农业 25 根据我国农业部 2003年 2 月的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四种农作物的 优势生产区域如图所示 读下图回答图例 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 为 图例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 A 大豆 甘蔗 油菜 棉花B 棉花 大豆 油菜 甘蔗 C 油菜 甘蔗 棉花 大豆D 大豆 油菜 棉花 甘蔗 26 新疆棉花产量高 质量好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降水量丰富 有利于棉花生长 种植历史悠久 生产经验丰富

8、太阳辐射强烈 昼夜温差大 土壤疏松 有利于棉根伸展 A B C D 安徽省亳州市下辖三县 涡阳县 利辛县 蒙城县 一区 谯城区 全市 人口约 530 万 市区人口 30多万 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120 140 万 主要流向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据此回答27 28 题 27 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原因 B 经济原因 C 城市化和国土开发 D 军事原因 28 亳州市区人口达 30 多万 按照城市等级划分 亳州市应该属于 A 小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特大城市 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 苔干栽培历史悠久 被称为 苔干之乡 近年来以义 门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散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去年

9、的种植面积达到34 万亩 总 产量达 2 7 万吨 产值约 4 亿元 产品除在国内畅销外 现已出口至日 韩 俄 5 港 澳 台等国家和地区 然而近几年特别是入世以来 亳州市的苔干产品出口 面临着更为严格的出口检测标准 据此回答29 30 题 29 该地区苔干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形成区域化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科技 C 劳动力 D 市场 30 为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避免发达国家对亳州 苔干 出口限制的 绿色壁 垒 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生产过程机械化 B 生产过程有机化 C 生产产品品牌化 D 经营模式产业化 二 综合题 40 分 31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2 分

10、 1 请分析改革开放前 四季青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 4 分 2 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蔬菜生产 基地 4 分 3 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 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 4 分 6 32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图中黑圆圈代表城市等级 回答下列各 题 每小题 3 分 计 9 分 2000 年 1985 年 a b c d 甲 乙 1 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由甲图到乙图变化过程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此过程称为城市化 B 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C 此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D 此过程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 有关 a b c d 四

11、类城市等级体系和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城市等级最高 数目最多 服务范围最大 B b 比 d 的城市等级高 服务种类多 服务范围大 C c 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比b 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远 D d 等级城市等级最低 但服务种类最多 3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城市化的呢 33 读 未来人口 资源 环境 关系图 回答 每小题 3 分 计 9 分 7 1 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 2 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 3 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 34 下图是 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0 分 1 A 阶段农业生产以 为主 B阶段农业生产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12、 C 阶段则以 为主 2 分 2 C 阶段的生产对象是 1 分 3 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 气候区 我国的西部牧草分布在 气候区和 气候区 3 分 4 西欧人称牧草为 绿色金子 是因为西欧 对乳产品需求量大 2 分 5 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 天然蓄水池 是因为其具有 的作用 2 分 8 高一地理 人教地理必修二 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C C A C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D B A A D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D

13、A D C B C D A 31 答案 1 位于北京城郊 接近消费市场 运输成本低 附近水源丰富 2 交通运输和冷冻保鲜技术的发展 3 纬度低 光热充足 一年四季连续 生产 降水较丰富 32 答案 1 D 2 B 3 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上升 城市数量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乡村地区变为城市 任意答对三点 即可给分 33 答案 1 人口增加 资源减少 环境恶化 2 人口曲线 人口增多导致 对资源消耗量增加排出的废弃物增多 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参加国际协作 34 答案 1 种植业乳畜业 2 奶牛 3 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高山 4 经济发达 城市众多 9 5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