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543132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莘莘学子,青春年少,恰逢追求美好爱情的季节。在他们已经或者准备沉入甜蜜的爱河之时,梁任公先生给了他们一个很诚恳的忠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再美好的爱情也只能活活夭折。每一个学子都应该做一个心怀国家、心忧百姓的人,以杜甫为榜样,忧国家之忧,乐国家之乐。舍小我,成大我,这样的国家才可以谱写太平盛世,在这样的国家生活的人,才可以安居乐业,共享盛世带来的繁荣富强。梁启超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等一系列的打击后,变得心灰意冷,于是专心从事教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

2、文字音韵学等。1922年3月10日、17日、24日,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记叙的是清华大学第一次请他演讲的相关情况。1演讲词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

3、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2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

4、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数多达一千四百万。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3桃花扇简介桃花扇中国古代著名戏剧,作者是清代初期的孔尚任。这是一部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侯方域在南京妓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以拉

5、拢侯方域,结交复社。香君识破阮大铖的圈套,坚决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在南明王朝建立后,诬告侯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他仓皇逃离南京。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重新得势。他们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马、阮倒行逆施,朝败不堪。清兵南下,他们又把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走,史可法独木难支,清兵长驱直入,南明灭亡。几经波折,侯、李又得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破了桃花扇,分别出家。4戊戌政变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发生在1898年,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

6、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5起承转合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端;“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1识记字音2近义词辨析(1)爱好嗜好 (2)偶然偶尔答案(1)嗜好爱好(2)偶尔偶然3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解释相关成语。(1)在该剧中,常铖饰演的陈明只身一人勇闯商界,从最初的一个基层员工,一步步辛勤耕耘,运筹帷幄,最终渐渐成为商界中叱咤风云的霸气总裁。()解释: (2)这两种水果在属性上算作一类,吃起来口感也有一致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迥乎不同的。()解释: (3)“深

7、夜档”剧集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专指那些短小精悍、制作精良,且只在23:00之后播出的连续剧。()解释: (4)郑成远是个博闻强记的人,一本书,平常他看上一遍,就能背下来。()解释: (5)听说明天就要到北京旅游,王小明高兴得手舞足蹈。()解释: 答案(1)“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2)前后矛盾。“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3)“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4)句中前后内容不符,只是说记忆力强,没有“博闻”的意思。“博闻强记”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识”。应改为“过目不忘”。(5)“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到极点。送行梁实秋“黯然销魂者,惟别

8、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起碇,汪伦老远地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素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我言语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样地成为了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

9、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多少亲人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者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麦克斯贝波姆)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制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

10、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位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相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会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礼节,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了,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

11、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想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半路上你要挨饿的样子。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压压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

12、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蹿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时,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

13、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选自雅舍小品)赏析点评梁实秋的这篇经典散文,见地新颖,文笔幽默。迎来送往,乃人生常态;依依惜别,是人之常情。但对“黯然销魂”的送行,作者却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看似逆情悖理,实则是练达人情后的彻

14、悟和智慧。行文的特点之一是采用画面描述法,如第二段写送行者例行公事式的应付、被送者借机炫示时的自得,何其生动!第三段描述美国“送行会”虚情假意的逢场作戏,多么形象!第五段勾画送行双方敷衍了事的仓促和尴尬。其中的意趣又是如此地耐人寻味!本文语言亦极有个性,既有文化气息浓郁的典雅的书面语,如“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阳关敬一杯酒”“纳费无多”“受惠不浅”“不虞缺乏”等;又有平实素朴的口语,如“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撅着大嘴回家”;还有语含锋芒的讥讽语,如“死人出殡,都讲究要多少亲人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至于随处可见的比喻,无不贴切新奇、形象生动,更增加了文章的品位。一、思维建构请把方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