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538636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2.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3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

2、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4整肃吏治、防治贪腐是历代王朝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均会设置专门的机构。下列官职中,直接履行该使命的是( )A秦朝的郡守 B汉朝的刺史 C宋朝的参知政事 D明朝的内阁5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是( )A三公九卿 B三省六部 C内阁 D军机处6唐睿宗李旦执政后期,武则天为篡夺皇位而大肆杀戮李唐宗亲及亲唐忠臣,受到宰相刘炜之的反对,武

3、则天即命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刘炜之。炜之怒斥王本立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各种问题。“凤阁鸾台”指 ( )A尚书省和中书省 B中书省和门下省 C门下省和尚书省 D尚书省和吏部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说明()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

4、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9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10.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1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

5、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 B C D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

6、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14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谭嗣同 D左宗棠15201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黄海“丹东一号”清代沉船,经过持续的水下调查与研究,在一瓷盘的底部中间位置发现繁体的“致远”字样。据此可判定该沉船的领导人应是( )A李鸿章 B邓世昌 C刘步蟾 D丁汝昌16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A

7、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B鸦片战争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引发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17“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江城”当指( )A重庆 B上海C武汉 D南京18“苏维埃”一词源于苏联,意即革命阶级的联盟。一开始,中共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后来又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日矛盾日益凸显 D推翻国民政府的要求19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

8、应是( ) 淞沪会战 百团大战 平型关战役 台儿庄战役 A B C D20下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取得近代反抗外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改变社会性质取得民主革命彻底胜利C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升国际地位 22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

9、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曾国藩 D石达开23“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24下列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A B C D251895年广州起义时,

10、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26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 )A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27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 )A三国干涉还辽 B袁世凯称帝 C新文化运动

11、 D五四运动28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 B C D29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认识,正确的是( )A确立中心工作为领导工人运动 B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的重要性C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30“帝国主义者既使军阀窃取政权,又使军阀

12、盗卖国家;即使军阀永演阋墙之争,令吾民受尽兵刀之苦,更嗽使军阀压迫革命运动,欲吾民永无自决之日;而民心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下列事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3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A B C D32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3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