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3303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上)人教版知识精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初步 上 诗歌鉴赏初步 上 人教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初步 上 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 从而加深对诗歌这一文学形式 的认识 二 教学重 难点 1 认识诗歌 中国的文学起自 诗 古人爱写诗 今人也爱读诗 在历史上 诗歌有时成 为抒情的方式 有时充当外交的礼仪 有时作为科考的门类 有时甚至与书法 绘 画 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因此中国被称为 诗的国度 是不过分的 同学们 在上小学之前大多就已经多少接触了一些诗歌 尤其中国古代诗歌就更不陌生了 在高三我们还要学习诗歌 一方面是为了应考 另外 大家还应当有意识地提高自 己对诗歌这一优

2、秀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 从而能够以更高的视野来审视 来鉴赏 来品味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文体共有四种 诗歌 散文 小说和戏剧 其中 诗 堪称是最纯粹的文学 它不像散文可以作为交流的工具 诗 又是最含蓄的文学 有限的文字中能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诗 更是最美的艺术 它的 美 不仅体现 在韵律上 更体现在其中必然蕴涵的那一股真情中 请看下面这首大家熟悉的诗歌 诗经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3、 宛在水中沚 品味起来 两千多年前的诗人的情怀在我们今人看来还是那样的真挚 诵读起 来 诗歌悠扬的音色 婉转的韵律也还依稀能让我们想象到先民们吟咏时的神情 这种跨越时空的认同感也就验证了诗歌不朽的艺术特质 而这神奇的艺术特质也成 为千千万万诗人骚客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大家可以读一读 这首 春江花月夜 感受一下与 诗经 秦风 蒹葭 的相通之处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 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 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

4、 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 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 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 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 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 树 2 中国古诗的特征 综上所述 中国诗歌的特征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1 抒情性 2 韵律感 3 含蓄而多意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1 抒情性 诗歌是真性情的流露 诗歌厌弃一切虚伪和做作 中国最早的 文化原典 尚书 中就有 诗言志 的说

5、法 诗经毛传大序 也认为 诗者 志 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既然如此 那么人类的情感都可以从诗歌中找寻到 如 亲情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思乡 三湘衰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怀人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忧国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忧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怀古 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感时 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 贤士无名 伤春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悲秋 秋阴不散

6、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悼亡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闲适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喜悦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豪迈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古人生活是时代更接近于原生态的自然 大自然中 的万千变化都能够相应地引起多情的诗人的感怀 加之古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 不便 也为淳朴的情感创造了审美的距离 这些都是我们今人所难以想象的 因此 今人的感情不如古人充沛和真挚了 2 韵律感 这是东方诗歌共有的特点 在孔子的时代就有 歌诗三百 诵 诗三百 舞诗三百 的说法 可见古人将诗歌 音乐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体 不可 分割的 其实 后世诗歌的发展也大体上走了

7、这样的路 古人写过诗歌有时要吟咏 有时要和歌而唱 没有韵律是不行的 而韵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无非就是句式和 读音的问题 句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几言诗 整齐的句式为和谐的韵律奠定的 基础 即便是不整齐的 杂言体 其句式的安排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读音则主要 是平仄和压韵的问题 古人将汉字的读音分为平和仄 平仄相合能够给人以悦耳的 感觉 正如今天所说的乐音 反之则是噪音 一句诗中不同的平仄组合就形成了不 同的风貌 于是我们今天读古诗时还能够感受到或高亢 或低回 或婉转 或铿锵 的音色 从而品味出诗人的喜怒哀乐 感受到千百年前那活生生的诗情诗味 在平 仄的基础上 古诗更点缀以韵脚 越是近体 压韵的要求越

8、严格相同或相似的一个 韵母出现在有规律的位置上 为诗歌极大地增强了韵律感 我们今人写诗 句式和 平仄可能都因为嫌其烦琐而不太注意了 但压韵往往还是努力追求的 有韵的文体 朗读起来有一种神奇的美妙感觉 大家可以随意找几首古诗 大声读一读 会有美 的享受的 3 含蓄而多意 中国的古诗 讲究从有限中开掘无限 也就是追求 象外 之象 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佳作往往是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 尽而意无穷 的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曾说 故觉无言外之味 弦 外之响 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那么这 象外之象 弦外之音 究竟 是什么呢 让我们从其成因谈起吧 所谓 言在此而意在彼 也就是诗歌蕴涵的 意 与

9、表面的 言 所指不一 意 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而 言 只是一个媒介或凭借 而在 此 与 彼 言 与 意 之间往往存在一架桥梁 借以沟通 让我们先来看三个例子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王驾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面三首诗分别属于 怀古讽今 借景抒情 和 托物言志 三类 由此 彼 与 此 意 与 言 的关系就很清楚了 无非是借用 古 景 物 这些相对远的事物来表达对 今 近的 情 与 志 一切远的都是为了 近的 一切虚幻的

10、都是为了现实的 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充分认识诗人所凭借的抒情 对象 古人的感情较之今人丰富 四时的变化 八荒的见闻 古今的人事 自然的 景物 无一不能作为感情的原点 钟嵘在 诗品 序 中说 若乃春风春鸟 秋月 秋蝉 夏云暑雨 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 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 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 杀气雄边 塞客 衣单 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 再盼倾国 凡斯种 种 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也在其 释疾文 悲夫 中说 春也万物熙熙焉 感其 生而悼其死 夏也百草榛榛焉 见其盛而知其阑 秋也严霜

11、降兮 殷忧者为之不乐 冬也阴气积兮 愁颜者为之鲜欢 这都是古人体物一般经验 理解了这些 方可读古诗 所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 也就是诗歌所蕴涵的 意 极大地超越了其表面的 言 这个无限的 意 需 要我们在有限的 言 的基础上去开拓 请看下面的诗歌 岑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细细品味出塞之人心理之微妙 于 凭君传语 之简约中见其万千思绪 读者 亦可由此生发想象 自非二十八字可以囊括的 再如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曾谈 及人生的境界时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 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1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12、 为伊 消得人憔悴 2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 火阑珊处 3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1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 谙别离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 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2 柳永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 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无味 衣带渐宽终 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 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 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论及三词 实旨谈情 似与 成大事业 大学问 无关 但又未尝不能做此一 生发 于 追求 一意上相通 于是便无限了 模拟试题 1 回顾初高中阶段学习的古诗 从诗歌特征的角度来重新赏析这些诗歌 2 阅读书后 唐诗简介 一文 勾勒出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风貌 答案请见名师面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