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3231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新课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 齐桓晋文之事 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峨眉山月歌(一)鉴赏: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诗鉴赏的一个点。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

2、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春夜洛城闻笛天宝

3、三年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 “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怀乡之曲,诗人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

4、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关于古时“折柳”的习俗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

5、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一

6、)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自读、讨论和品尝)提示: 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迁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

7、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

8、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

9、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模拟试题】一. 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10、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标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好处。答:二. 文言文语段阅读第一篇 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11、”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季子。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不如是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父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也。”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遗之。醒以戈逐子犯。曹共公

12、闻其骈协,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而诸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注: 生禄:养生的俸禄。 骈胁:肋肌排得很密,像一块似的。1. 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词义的异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 不相同,相同 B. 相同,不同C. 相同,不同 D. 相同,相同2.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晋人伐诸蒲城 ( )A. 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B.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C. 穆公访诸蹇叔D. 投诸渤海之尾。 吾其奔也 ( )A. 君其礼焉 B. 吾其

13、还也C. 尔其毋忘乃父之志 D. 曹其首也3.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叔隗妻赵衰”中“妻”字用法相同的是( )A. 以戈逐子犯 B. 卫文公不礼焉C. 公子安之 D. 乃馈盘飧,置璧焉。4. 在“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一句中“之”指的是( )A.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B. 蚕妾C. 将行,谋之桑下 D. 四方之志5. 下面四句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A.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B. 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农夫给了他一块土,公子生气了,要拿鞭子打他。C. 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齐桓公为他取妻,有马二十匹。D. 行也,怀

14、与安,实败名。走吧,贪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6. 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四方之志 B.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C. 晋人伐诸蒲城 D. 奔狄,伐咎如7. 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四方之志 B.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C. 晋人伐诸蒲城 D. 奔狄,伐咎如第二篇 齐晋之战癸酉,师陈于。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色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

15、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御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挂于木而止。丑父寝于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唇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