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27703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说服秦伯。秦伯不仅撤退走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一些了解。高中文言教学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教学的特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本课的教学

2、目标是: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

3、作,故并称“春秋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最好教师范读),学生标注重点字词读音。2、教师正音

4、并提示文言异读现象(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读)氾(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 阙(ju)秦 朝(zho)济逢(png)孙戍(sh)之 失其所与(y) 夫(f)人之力共(供)(gng)其乏困 不知(智)(zh)3、学生自由朗读后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并板书。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秦退军第四段:晋侯撤兵三、赏析课文,质疑探究赏析第一段1、诵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

5、动词,当“驻扎”讲。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句并快速背诵。教师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句式特点并要求学生翻译。3、读书贵在生疑,重在解疑。第一段只有区区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里行间隐藏许多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史料助读。提示:“无礼于晋”指的是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贰于楚也” 指的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厉害关系,为

6、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可见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晋军”“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可见笔墨之经济。赏析第二段1、教师领读,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

7、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2、学生翻译三个人的对话部分,教师适时点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这。本段重点写三人对话,语言简洁,注意省略现象。如“辞曰”前要补“烛之武”,“许之”同样补主语。3、本段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

8、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4、学生试背诵此段。5、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充满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大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的出使敌营,挽狂澜于即倒,谁知他却因长期不得重用而“辞曰”,使

9、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四、作业:1、熟读全文,力求背诵。2、查词典了解“春秋无义战”、“秦晋之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皮里春秋”五个成语的意思。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检查作业1、巩固左传的文学常识,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2、交流查成语的情况。二、继续赏析课文,质疑探究赏析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后,进行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

10、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2、学生结合注释串通文意,教师巡视解疑。(抓住五个关键句指导学生翻译:留、补、增、换、调。)3、赏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提示:“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

12、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4、多媒体显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精彩的外交辞令。赏析第四段1、学生齐读后,教师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2、讨论: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如何

14、看待晋文公的撤军理由。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提示:“不仁”“不知”“不武”是晋文公的三点撤军理由,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知”才是他对现实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理智判断。晋文公在盟友敌变的情况下,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三、拓展探究,迁移运用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探讨烛之武这一人物的意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

15、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四、课堂小结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辩臣的形象。这一点,请同学们认真品味。五、作业1、课后整理文言字词。2、课外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板书设计第一段:秦晋围郑两个原因第二段:临危受命三人对话第三段:说秦退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