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27279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23.固执的青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执的青春 回想我的北大时代,开头,应该是一个银灰色的清冷的早晨我在北京初秋清冷的早晨醒来。我醒在北大的校园里,这里就是我心中沈从文、郁达夫那些现代作家们曾经关注的地方。我曾那么痴迷钟情的二十年代,曾经在这里释放过青春最靓丽的姿态,有真正的自由和激扬的时代。我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很少去想未来的人,因为对于过去,我那样地依赖。回忆我在这个清冷的早晨发现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在我这里,美丽成为一个个的定格,在新的定格产生之前,我只能依赖旧的定格追忆曾经的感动。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近乎极端地活在追忆之中,时常是那样万般无奈地凝视着曾经的种种,就像是手抓不住

2、酒香。这是我的局限。而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因为我看到树叶上跳跃的太阳。就是这个早晨,就在我们31楼楼下,那一个瞬间如此美丽,高大的杨树上面全都是太阳。我发现沉迷于追忆的我忘了寻找新的定格了。完成了大三的最后一篇论文,去还书。图书馆面朝东门,直通校外的大街。走出图书馆的那一刻,身边的女伴说:“你看,尘世原来就在我们面前不远的地方。”那一瞬间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这里时心中浮现的一句话:北大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也许是我需要的吧,世外桃源也是幸福的,也还能看到人间凡俗的烟火在不远处燃烧。我找到了现在时的美丽定格。骑车穿越理科楼群中间的草坪,平旷的视野里全是青草的芳香,让我想起在南配殿看

3、的第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把绿色用得那么残忍。那部片子让我第一次想到自我意识的问题。青春就是对自己一场巨大的解构,自我就在这种活动中急速膨胀。按严格的医学计算,一个人的青春期应该是从10岁到20岁。在我19岁的那一年,我来到了北大,三年,在一次次的选择、徘徊、挣扎、洗礼中,那个膨胀的自我在渐渐恢复它本来的体积。某个清冷的早晨醒来,我发现自己不再有那些虚无的故事情结。从这个世外桃源里遥望尘世的一刹那,我知道我的青春期终于临近尾声。我终于明白,年轻的眼睛只有在岁月的洗涤中,才能不再只看到内心深处青涩潮湿的沼泽,而是看到外面,例如,树梢上跳跃的太阳。刚上高中时,我说我喜欢新文学时期的作品

4、,高年级的师哥师姐都说:“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张爱玲。”那天一个中文系的学姐问我,外国的戏剧你看过什么?我说只看过萨特。她马上很共鸣地说,大一的时候喜欢萨特是正常的。后来遇见广告系的学姐叶子,问我喜欢什么电影,我随口说我喜欢张扬的昨天,她说,跟我那时候真像。北大给了我什么?曾经以为,是一种酒神意味的自由不羁,以及将知识变成文化,再将文化变成智慧的能力。我自然地认为北大给了我很多问题的答案,然而那些答案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证明我的以为都还是片面的。那么北大给我的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北大并没有给我答案,它给了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一生,高贵地活着还是卑贱地活着,做

5、古典的人还是做现代的人我行走在这个淡灰色的校园里,脸上带着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固执而天真地维护着我们善良而纯真的理想主义。(王安安/文,摘自大学,2020年第4期)青春进行时没有缘由的,每年六月的天空总会飘起蒙蒙细雨,附和着初三或高三那些考生们的心情。那段日子之后,晴好的日子多了。轻松的情绪在空中肆意酝酿。那时的我,在这种氛围渲染下,也仿佛从初三的地狱里挣脱出来,生活开始变得有味了,周围的世界一下子从黑白变成五彩班斓。幻想悄无声息地在心中编织起密不透风的网,将一切不完美挡在门外。我于是开始憧憬着电视剧中过于青春洋溢的高中。可是幻想的气球不会永无休止地膨胀下去。终于,在碰触到现实的一刹那,它脆弱地

6、变成五光十色的幻影。事先把兴奋都透支给了幻想,面对现实,我有点底气不足,只有接受。这是唯一的选择。青春总是无奈的。我开始每天出现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子总不断地往后推移,它默默叙写着一部新的回忆。我就每天把平凡中的庸碌放在其中。时间累积,回忆也慢慢累积。如果用其中的数据绘成一张心情曲线图,那么我想它应该是稳健上升的。当然,不乏有少许高峰出现,如果要给它们命名,做上标记的话,我想它们应该是军训、校庆、篮球赛、运动会、元旦汇演等等,当然还有属于自己的“西游记”。之所以是高峰,因为它们出现在烦躁的课业压力的低谷间。我心中的迷惘也渐渐散去。所以说,我们都是乖小孩,就算顶着千斤包

7、袱也只能往前走,并且一路有言笑;我们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诚惶诚恐的,但至少我们就有了憧憬的机会。青春总是多彩的。从小听大人们谈论高考,可当我第一次意识到它离自己这么近时,不免有些胆战心惊。高考是通往成功的大门,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初次直视它,我显得手足无措、焦躁不安,毕竟我距离它只有几百个日子。以前透过窗户望见高三学长们奋笔疾书的样子,同情油然而生。可现在,我还有多少机会同情他们呢?也许只有最后一次了,很快,奋笔疾书的将会是我们。于是,我们暗暗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青春总是向前看齐。一年里有好多激动的日子,无聊的日子,喜悦的日子,还有好多弥漫着淡淡的伤感的日子。青春在白色的画布上撒下淡

8、淡的灰尘,固定成素描般的阴影。我们在成长着,青春也在进行着。(孙 薇/文)青春余梦我住的大杂院里,有一棵大杨树,树龄至少有七十年了。它有两围粗,枝叶茂密。经过动乱、地震,院里的花草树木,都破坏了,唯独它仍然矗立着。这样高大的树木,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确实少见了。我幼年时,我们家的北边,也有一棵这样大的杨树。我的童年,有很多时光是在它的下面、它的周围度过的。我不只在秋风起后,在那里拣过杨叶,用长长的柳枝穿起来,像一条条的大蜈蚣;在春天度荒年的时候,我还吃过杨树飘落的花,那可以说是最苦最难以下咽的野菜了。现在我已经老了,蛰居在这个大院里,不能再向远的地方走去,高的地方飞去。每年冬季,我要升火炉,劈

9、柴是宝贵的,这棵大杨树帮了我不少忙。霜冻以后,它要脱落很多干枝,这种干枝,稍稍晒干,就可以生火,很有油性,很容易点着。每听到风声,我就到它下面去拣拾这种干枝,堆在门外,然后把它们折断晒干。在这些干枝的表皮上,还留有绿的颜色,在表皮下面,还有水分。我想:它也是有过青春的呀!正像我也有过青春一样。然而它现在干枯了,脱落了,它不是还可以帮助别人生起火炉取暖吗?是为序。我的青春的最早阶段,是在保定育德中学度过的。保定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荒凉的城市,但也是很便于读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我呆了六年时间。在课堂上,我念英语,演算术。在课外,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领了一个小木牌,把要借的书名写在上面,交给在小窗口等

10、待的管理员,就可以拿到要看的书。图书管理员都是博学之士。星期天,我到天华市场去看书,那里有一家卖文具的小铺子,代卖各种新书。我可以站在那里翻看整整半天,主人不会干涉我。我在他那里看过很多种新书,只买过一本。这本书,我现在还保存着。我不大到商务印书馆去,它的门半掩着,柜台很高,望不见它摆的书籍。读书的兴趣是多变的,忽然想看古书了,又忽然想看外国文学了,又忽然想研究社会科学了,这都没有关系。尽量去看吧,每一种学科,都多读几本吧。后来,我又流浪到北平去了。除了买书看书,我还好看电影,好听京戏;迷恋着一些电影明星,一些科班名角。我住在东单牌楼,晚上,一个人走着到西单牌楼去看电影,到鲜鱼口去听京戏。那时

11、长安大街多么荒凉、多么安静啊!一路上,很少遇到行人。各种艺术都要去接触。饥饿了,就掏出剩下的几个铜板,坐在露天的小饭摊上,吃碗适口的杂菜烩饼吧。有一阵子,我还好歌曲,因为民族的苦难太深重了,我们要呼喊。无论保定和北平,都曾使我失望过,痛苦过。但也都给过我安慰和鼓舞,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我在那里得到过朋友们的帮助,也爱过人,同情过人。写过诗,写过小说,都没有成功。我又回到农村来了,又听到杨树叶子,哗哗地响着。后来,我参加了抗日战争,关于这,我写得已经很多了。战争,充实了我的青春,也结束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春,价值如何?是欢乐多,还是痛苦多?是安逸享受多,还是颠沛流离多?是虚度,还是有所作为,都不必去总结了。时代有总的结论,总的评价。个人是一滴水,如果滴落在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是不会涸竭的。正像杨树虽有脱落的枝叶,它的本身是长存的。我祝愿它长存!是为本文。(孙 犁/文,摘自孙犁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