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27247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曲与宋词的区别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 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

2、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如同鲁迅所 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我们这里不谈诗,只谈当时词和曲这两种新诗体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只有少数表现人民痛苦的作品,这是值得注意的。就内容而言,宋词一般反映了:1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2都市的繁荣和个人的享乐。3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4丧国的悲恸和人民的痛苦。(人们对宋词知之较多,这里不例举了)散曲是在师承诗词和宋金民歌、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在创作上就兼具了稚俗两

3、种倾向,前者更多地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后者更多受到 了民歌的影响;再加上新的时代的条件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散曲的美学形态与传统诗词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王骥 德:曲律)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 章。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尤其是南人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散曲作者们眼见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在悲愤感叹之余,常萌洁身隐退之想。因而“叹世”和“归隐”成为元散曲的两个突出的主题。如马致远拨不断叹世:“布衣中,问英雄,

4、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悟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同调归隐:“菊花开,正归来。伴 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栖、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看破人间恶梦,遁人世外桃源,虽不过是一种幻想,却反 映了对污浊现实的消极抗议,马致远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元散曲作者中有相当的典型性。至于他那首名作夜行船秋思,则不过是把“叹世”和“归隐”的主题融 而为一,化为两部合唱罢了。“叹世”的主题变奏是“讥世”、“刺时”,这类作品寄悲愤于慨叹,情怀激烈,一吐为快。如无名氏朝天子有感:“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张鸣善水仙子讥时

5、:“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查德卿寄生草感叹:“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 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至于无名氏那首醉太平则更是毫无顾忌地喊出:“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载可怜!”这一类愤世讥时之作,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与上述主题声气相通的还有一些怀古之作,大多借古讽今,绵里藏针。代表作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睢景臣那首脍炙人口的哨遍高祖还乡则

6、剥下了皇帝的神圣衣衫,还其流氓无赖的真相,嬉笑怒骂,痛快淋漓,虽讥刺一人而实际上是对封建皇权的亵渎,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佳作。与“归隐”主题相联系的则是对山水田园和自然景物的讴歌欣赏。这类作品在元散曲中占的数量也不少,光是吟咏杭州西湖之美的散曲就相当可观。“元代散曲作家对于山水的审美态度与魏晋六朝的名士有所不同,他们不是 淡然的幽栖和无所动心的观照;也有别于唐宋写景诗词的含蓄蕴藉,而是敞开胸怀,歌哭于斯,使山水染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 审美感,已有了更高的自觉,已发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辨证关系。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薛昂夫写道:“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

7、(殿前欢 秋),这就是说,同样的自然景色,一经诗人的发现和吟咏,就可以使风景增色,使游览者增添不少观赏的意趣。在元代描写西湖风光的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苏 轼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诗,对散曲家们的审美规范作用是何等巨大,而散曲家们又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新的审美角度上 加以丰富和发展。请看张可久的这首红绣鞋西湖雨:“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濛水模糊。行云神女梦,泼里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写 西湖雨景,由苏轼的审美意境翻新出奇,根据对实境的真切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灵活地融入诗、画及神话意味,在对自然美的感受中渗透着浓郁的艺术情趣。作 为外化了的审美

8、感受,散曲家们的作品也足以使祖国的河山增色,并有助于启迪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力。元散曲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唱男女恋情,追求爱情幸福。这类作品态度大胆,感情真挚,不乏反封建意味的佳作。但有的放笔无忌,甚至对偷情幽会 的情态和心理都有淋漓尽致的描写,为唐宋诗词所罕见。这种情况与元代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一度放松封建礼教,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较为开放有一定的关系。另 一方面,由于元代长期停止科举,知识分子仕进无路,屈居社会下层,与沦落风尘的娼优为伍,为她们写清唱的曲词和演出的脚本,长期的接触,使他们对妓女的情 态、心理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写这方面的题材也较为得心应手和易于流露真情。但他们那种视妇

9、女为玩物,津津于打情骂俏,追求感官享受,甚至流于色情的低级趣 味,也时有表现,不可不予注意。总体来讲,散曲所取得的成就不如宋词。二、词和曲在形式上的同异曲和词同属长短句,但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分散曲与剧曲杂剧、传奇中的唱词部分)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一字到七字以 至八、九、十、十一、十二字。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余可类推。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 句式,也有相异之处:1、词分为一段(或称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二段。如曲牌同为满庭芳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此调词

10、、曲名同,实异)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故词律等书,可以规定某调是多少字,如十六字令,即十六个字,念奴娇亦称百字令),即一百个字。但曲 有衬字,即正格(正字) 之外。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较少,剧曲加衬较多,甚至有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衬字的大量使用,是散曲句式加长的根本原因。例如关汉卿在一枝 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十四字,加衬字后增至五十三字之多:“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 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恁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

11、便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 力度。如果去掉这些衬字,曲中描写的生动性、感情烘托的程度和所表达的内容,便会大大削弱。加添衬字,一般不宜超过正字的字数,但王和卿的百字知秋 令,曲字定数39,衬字却多至61。全首的衬字大大超过曲字的定数,这种情况为诗词所未见。衬字一般不要求平仄,它可以是虚词,也可以是实词;既可以用在句首,亦可以用在句尾(或词头词尾)。总之是以配调演唱适度,不妨碍调中正字的吐音清晰为原则。3、词韵通常可用清戈载的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通常用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还

12、有,词韵疏(小令亦较密),一般不大换韵;曲韵密,句末大都押韵。曲一支都押个韵 部,还可以重韵。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首曲中,我们 除了可以看出须句句押韵(u韵)并一韵到底外,还能够分析出散曲韵律上的两个特点:其一,平上去三声通押(曲无入声),而不像词那样细分平仄。其二,不避 重字重韵,如“苦”字在句尾出现两次,这在词里是非常忌讳的。这种用韵的灵活性,使散曲

13、更具有顺口、动听的声韵之美。4、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的端正好货郎 儿、煞尾;仙吕的混江龙、后庭花、青哥几;南吕的草池春、鹌鹑儿、黄钟尾;中吕的道和;双调的新水 令、折桂令、梅花酒)、川拨棹等。增句多少,不大有限制,如混江龙,有增至数十句的,竟成为长达千字的长歌。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 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十一字句”之说),九、十字句如辛弃疾粉蝶儿:“把春波都酿作

14、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曲的句子则更长,特别表现在套曲中,最长可达三十字(仅见于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散套中一例),二十字左右的长句常可见到,如王廷秀的套曲 粉蝶儿怨别:“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则见那梧叶儿滴溜溜飘悠悠蔼蔼纷纷扬扬下溪桥。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忽忽闪 闪串过花梢。不觉的泪珠儿浸淋淋漉漉扑扑簌簌媪湿鲛绡。”(短句例从略)句式的或长或短,亦反映了词和散曲在音乐上和情调上的特点:一般地说,短句连属,韵位密集,则拍节急促,易表达激越的感情,长句相接,则调式沉缓, 气势平和。短句连属的,如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

15、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中,四字句相排,三字句随后,一句两顿,句句进逼,生动地体现出词人那种孤愤叹惋之情,千百年来,使无数文人读后为之震憾!此外,贺铸和张孝祥的六州 歌头词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也都借助音乐上高昂亢奋、拍节急促的调子反映出了崇高的爱国激情。长句相接的,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上文所举王廷秀的套曲怨别,都使人感到一种哀怨沉缓的情调。如果将以上这两种句式互相配合,即长短句相间,缓急 相谐,则易包容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词曲更具有参差错落之美。这在词和曲中比比皆是,不再例举了。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上文所引用的关汉卿和王廷秀的散套,其俗语的大量运用都不失为成功的尝试。散曲中大胆运用俗语是和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为后世非正统文学的发展,在语言上做了必要的准备。三、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宋词现存二万余首,元散曲传世之作仅有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和套数四百五十余套。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如王安石金陵怀古桂枝 香)、清旷(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愤激(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典雅(如姜点绛唇)、婉约(如李清照(声 声慢)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