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24191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课日教案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 题一花一世界(A组)听听那冷雨课 型鉴赏涵泳授课时数1教 学目 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教 学重 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教 学难 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教 学 过 程教 师 指 导 精 讲 设 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时间分配一、导入(配乐朗诵睡莲)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

2、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蒋捷)面对一种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当代的“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的常州女婿余光中抒发了他凝结于心中几十年的不老乡思。请欣赏听听那冷雨(陈铎的配乐朗诵)二、整体感知由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由少年听到中年,由大陆听到美国,听到台北,淡淡的记忆,梦中雨声、雨韵,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却难以再寻。干涸的土地要滋润,干涸的心田同样要滋润,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没有人去在乎那些能够温暖安慰你心灵的东西,要寻找也只有去诗经里寻找。作者的乡愁是何等的苦楚,在那张黑白片的冷雨中有一位对传统文化深深依恋,对中国大陆深深热爱的游子在孑然独行。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这一篇诗质散文的意境

3、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理清结构课文紧紧扣住“冷雨”,通过巷里听雨来抒发作者的乡愁情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第二部分(3-10):具体抒写冷雨情思。又分为三层:第一层(3):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层(4-10):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第三层(11):写70年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第三部分(12):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慨叹。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三、雨的“文化

4、情结”听听那冷雨,立体交构起朦朦愁云,蒙蒙雨幕,从淋淋漓漓的台北春雨,到大陆江南的杏花春雨;从美国的丹佛山到基隆港;从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王禹 的“听雨竹屋”;从四川的蛙塘,到台北的厦门街、金门街的长巷短巷,全由一条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点。无论是“看看”、“听听”、“嗅嗅”,还是“闻闻”、“舔舔”;也“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凄迷”。时远时近,或今或昔;时而叙述,时而抒怀,铺写出满心的伤感,满纸的离愁。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

5、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诗词中的雨=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乌夜啼“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时让心在雨中回

6、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欢快和喜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

7、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这真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激情的人。作者在词前小注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作此。要知道,这

8、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正谪居黄州,处于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但作者的笔下没有凄风苦雨,而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东坡一生还写过不少与雨有关的诗文,如喜雨亭记,“细雨斜风昨小寒”,“白雨如珠乱入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东坡笔下的雨都是元气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采桑子芭蕉“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陈与义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晏几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9、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0、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忽闻骤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斑竹一支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刻竹听春雨,白昼垂帘听落花。秋风秋雨愁煞人。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枝上寻。万荷倒影月痕绿,一雨洗秋山谷青。本文中出现的诗词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 一作天)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 一作浦) 问樵夫。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

11、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绛唇(姜夔)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四、学习借鉴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12、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

13、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做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

14、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递。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五、配乐朗诵当我死时 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