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20751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课 化石吟 恐龙家族之最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 美颌龙 空尾龙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 似鸡龙 棱齿龙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 腕龙 虚幻龙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 长颈巨龙 梁龙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 霸王龙 跃龙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 虚幻龙 达玛拉龙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 蜀龙 梁龙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 巨龙 美颌龙会“说话”的石头化石化石是死去的动物和植物的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它向我们娓娓叙说地球上几十亿年的变迁。比如,什么地方原来是海洋,后来升为陆地或高山;什么地方的陆地下降为海洋;陆地上的高原、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是怎么互相转化的,它还能告诉我们许多发生在远古时代

2、的故事,帮助我们解开千古之谜。有化石帮忙,我们能精确地知道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恐龙是什么样子。在喜马拉雅山,科学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地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如三叶虫、有孔虫、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些海洋里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高山地区呢?经过研究考察得知,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印度洋板块北移后与欧亚板块相撞,古海洋受到挤压,产生褶皱,最后隆起成山,把那些海洋生物深埋在岩层中,使它们变成化石。“化石”考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 过化石,该书卷二十一的异事中有题为“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两则记述性的文字。很显然,这两个题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词,它们是动宾结构

3、的词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意思是“化为石”。“竹笋化石”讲的是一种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讲的是一种动物化石。在“竹笋化石”这一节中,沈括说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化为石”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而且这个词组在后来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就有:“观公所,鸟兽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为石,尚可辨认。”(斌椿乘槎笔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页)也是在1866年,张德彝也使用了“化为石”:“古多奇兽,其形亦奇,死于山内海边,久则化为石矣。”(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岳麓书社

4、,1985年,重印本,第545页)此外,在崔国因1893年在美国所写的日记中,我们也见到了“化为石”这一词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为石。”(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第19册,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页阴面)。当年沈括在“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过的这种“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焘在伦敦参观一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动物化石,当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兽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驼,四蹄有爪,长七八寸,身旁巨骨,与石无异,云地中掘得之,不辨为何物。疑盘古未开辟时所有,陷入地中近万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状如石缸,

5、尾长二尺许,鳞甲皆已化石,则竟疑为盘古以前物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载王立诚编校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82页)这里两处出现了“化石”,这两个“化石”和沈括用过的“化石”是一样的,也是“化为石”的意思。虽然沈括及后人所用过的“化石”、“化为石”都还不是词,还是属于词组的范畴,然而,它们却为后来名词“化石”的创立打下了基础。正当动宾式的“化石”、“化为石”频繁使用的时候,名词意义的“化石”悄然出现了:1876年,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使用了这个词:“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

6、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历久所变化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页)这是迄今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个最早的名词“化石”的用例。由此看来,名词“化石”是由动宾结构的“化为石”、“化石”演变而来。名词“化石”虽然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当时用来指化石的另有一个词,而且这个词十分常用,这词就是“僵石”。例如,玛高温和华蘅芳合译的地学浅释:“地中海之大岛其石层中满螺蛤僵石,其形类与今时地中海所生之螺蛤无异。”(地学浅释,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3年,第1页阳面)严复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论中“僵石”一共出现了两次。还有康有

7、为,他也使用“僵石”:“七日游博物院。院制壮伟,体制亦仿伦敦,但逊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则亚洲以此院为第一矣。其最资考证者,以物质僵石为最。有大象僵石,牙长二丈,首亦几丈。”(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页)1903年,一部以问答形式写成的西学关键,也使用了“僵石”一词,并有一段以“何谓僵石?”为题的文字,专门介绍了有关化石的知识(见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八,上海:汇报馆,1903年,第46页正面)。梁启超也多次使用“僵石”这词。可以这么说,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初,在汉语中,用来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词,而“化石”这词几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后来,“

8、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纪初,终于又在汉语中出现了。1903年,在新尔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词:“水成岩中,所含有之有机体遗迹,谓之化石。”(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明权社,第115页)从那时开始,“化石”在汉语中流传了开来。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写有一本小册子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认为,“化石”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见该书第83页)。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意大利马西尼(F. Masini)认为,“化石”是一个汉语本族词,因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中还没有“化石”这个词(马西尼著,黄河清译见现代汉语

9、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结合本文在前面所作的词源考证,马西尼的这种观点有着一定的可信度。综上所述,汉语中的“化石”可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它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但没能使用开来,当时中国人一直在使用“僵石”这词。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将“化石”借了过去,这个词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使用。20世纪初,当大批日语词进入中国时,“化石”也传了回来。并且取代了“僵石”,逐渐流行了开来。中华龙鸟的故事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 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人们相信,这种称霸一时的爬行动物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中的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

10、向空中发展。翼龙类最早具备飞行的“翅膀”,只不过这种翅膀上没有真正的羽毛,翼龙的胸骨很宽,像鸟一样具有龙骨突,但它们不能做长距离飞行,还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没有成为真正的飞行家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谁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鸟类出现了。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它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此外,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象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象羽毛一样的物质长度约0.8厘米。科学家们经过认真地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在中国发现的,被命名为“中华龙鸟”。鸟的起源是科学界悬而未决

11、的重大难题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为了进一步揭示鸟类起源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总共才发现了7块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鸟化石,它们成了人类描述鸟类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据。鸟类是不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怎样进化和发展的?靠始祖鸟有限的材料很难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中华龙鸟的发现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中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后指出,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有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中华龙鸟的“羽毛”成片状,具有羽轴。这些羽毛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有所

12、不同,代表了早期鸟类演化的初始阶段。从中华龙鸟显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国的始祖鸟更加古老和原始,中华龙鸟的骨骼特征象恐龙,头较大,有牙齿,尾椎数目多,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但根据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这一重要特征,完全应该把它归入鸟类而不是恐龙类,因为爬行动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鳞片,而绝不会披有毛或羽毛。鸟类身披羽毛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利于飞行。科学家们根据中华龙鸟以及在辽宁北票地区所产的其它化石(如龟、鱼和植物化石等),向我们描绘了中华龙鸟生存时期的一幅图景,那是距今1.4-1.2亿年前的某一天,辽宁北票地区湖泊密布,草木繁盛,树丛中生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华龙鸟也和其它动物一样正在阳光下觅食,忽

13、然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火山爆发了。大量烟尘和火山物质向四周喷发和扩散,正在树林和浅滩边嬉戏和觅食的中华龙鸟等动物惊呆了,当它们醒悟过来时已来不及逃迤,许多动物窒息而死,它们被迅速地掩埋了。经过了数千万年,这些可怜的生灵形成今天埋藏在火山凝灰岩中的化石。辽宁北票地区保存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地层,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过的珍稀事件,正因为这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和发现的机率很底,因而极为罕见和珍贵,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和它的价值,自然也会愈加引起科学界的注目。随着对中华龙鸟的深入研究,世界鸟类学家逐渐认识到,鸟类的真正祖先在中国,而不在德国,始祖鸟更加接近现代鸟类,中华龙鸟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真正的中间环节

14、,鸟类进化和发展的秘密正在一步步揭开。化石的形成化石: 古生物学根据保存在 岩层中的动植物的遗体和它们的遗迹来研究地质时代(地史上)的生物界。这些古代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叫做化石。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特征,例如结构大小、形状、纹饰等等,他们必须能够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还必须保存于岩层中。所以岩层中那些粗看起来似乎有定形的结合或其他无机结构如树枝石,不能认为化石;而现代泥沙层中埋藏着的蚌蛎贝壳,也不是化石,因为它们是现代的产物。1、 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易于保存的硬体,如蚌蛎的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这些由矿物质组成的硬体比起软体(皮肤、肌肉以及各种器官)来不易毁灭。2、 生物死后,须得有某种沉积作

15、用把它迅速埋藏起来,如果暴露在空中,则将受氧化作用或遭受其他生物吞食或破坏。3、 是时间的因素,即埋藏着的生物要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固结、充填、换质等石化作用。奇形怪状的化石在岩石海岸或有石头的地 区,你会找到一些看上去曾经像是生物的沉积岩,有贝壳形、骨形、齿形、树叶形和树皮形。这些就是化石,是裹在石头中并且变成了石头的史前动植物的残骸。远亲化石有一个重要作用可以告诉我们亿万年来动植物的变化。你发现的化石可能与你今天看到的动植物不一样!死后掩埋如果你能在4亿年前的海洋里游泳,就会撞上菊石,它们与现代的亲族章鱼和鱿鱼可不同。早在6500万年前菊石就已灭绝。由于壳里的生物死后,外壳沉入海床内变成化石

16、,所以我们才能了解这些动物。直系后代现存的最直系的菊石后代就是鹦鹉螺,它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以鱼、虾为食。古老的生物银杏也称白果树,人们称之为“活化石”。这是因为现在你所看见的银杏几乎和那些2亿年前生长的银杏一模一样。只剩一种从前,银杏有10多种,但今天只剩下一种了。化石的形成死的动植物身体上较软的部分腐烂,坚硬的部分则埋在软泥中。在亿万年中,当泥变硬成为石头时,动物完整的形状就被保存下来。里面有化石吗?只有像白垩、石灰岩和沙石这样的沉积中才有化石,化石常常在结核块中。小心型开这些结核块,看看里面有什么?猛犸的故事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