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12598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合肥一中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考试(一) 语 文 试 卷命题:张蓓蓓 审核:王晓平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正(zhng) 汲取(j) 少不更事(jng) 量体裁衣(ling)B藩篱(fn) 幽咽(y) 其曲中规(zhng) 畏葸不前 (x)C鱼凫(f) 钿头(din) 人才济济(j) 飞来横祸(hng)D包扎(zh) 俘获(f) 锲而不舍(qi) 六艺经传(zhu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之若素 悲伧 不言而喻 晃然大悟B雕虫小技 弭谤 责无旁贷 因地制宜C聊以慰籍 蓬勃 义愤填赝 淋漓尽致D涸辙之鲋

2、 巍峨 消声匿迹 摇摇欲坠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B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要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那种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D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滥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都良莠不齐,既误导了消费者,又污染了环境。4下列各组词语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 形容:形体容貌“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祝福)

3、更:经历B“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横绝:飞越 “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 苦:极; 苦恨:极其遗憾C“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 言: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申:训斥D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序:引,招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通“授”,传授。5.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如卖炭翁,“三吏”“三別”。B小说的三要素是: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C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

4、(含唐代)的诗称为近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D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二、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距离引出美感来 (节选)伍立杨 一个远客他乡的游子,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而真的有了这么一刻闲静,他便会潜入回忆的境界,摒除溢满胸臆的芜杂记忆及故乡的亲切温暖。鲁迅先生南下至中山大学执教时每每在夜阑人静之时屡次忆起曾在家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这些风物之所以成为思想的诱惑,并非在于它们有特别的使人留念处,而大抵因了时间的久远和空

5、间的广漠,才引起特别的牵挂和眷顾来。 距离引出的美感实在是深刻而持久的。尤其在用情专一的人,沉湎深曲,心情郁结,如春蚕作茧,愈缚愈紧。平常的风物,因了难得一见,只在记忆里翻滚搅动,往往生发出超越原物的美妙。距离造成的美感实是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深味审美三昧的心灵,总是在不断充实、丰富、成长的过程,所以美也不会只停留在一点上逡巡不前。 距离造成的美感往往在审美鉴赏上固执地表现出来。白居易问杨琼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刘长卿听弹琴谓“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便是因时间距离久远所造成的美感,并非他们所处的唐代缺少佳歌妙曲,碍于近视罢了;而我辈隔着千余年看唐代歌、曲,又觉得那般典雅高逸

6、,不可多得了,盖距离使我们思维空间疏朗,促发想象,而想象的沉浮往往过滤实际的功用,显露新的感知和体验,并以此为媒介,使审美心灵自由而充实。 所以晏子春秋中说“衣莫如新,人莫如旧”。其实衣裳何尝不是“莫如旧”呢?在异乡江中的游子,吟出“忽听邻舟故乡语,纵非相识也关情”的诗句,是那样的恰如其分,自然而深刻了。故乡的人和事、江山与风物,都在游子的魂萦梦绕中,简直是心有千千结。 空间的距离也引发出非同寻常的美感来。据说王安石爱看水中影,大抵也是距离和投影的缘故才造成朦胧的颇耐揣想的情状,他的桃花诗“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鱼叨”,即观其影。一般地说,只有隔着一定距离才能见出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即

7、如平常的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在月光下会别有一番深远溟蒙之状,即使惨悴之容,在月下,也陡显奇净,山河大地,渺若荒古,皆因距离而成美的意象。 在审美鉴赏方面,心理距离也同样造成真正的审美欣赏。鲁迅全集第七卷十三页尝谓“书上的人物大抵比实物好一点,红楼梦里面,像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都使我有异样的同情,后来,到北京后,看看梅兰芳、姜妙香扮的贾宝玉、林黛玉,觉得并不怎么高明”。 (选自2020年6月16日南方日报)6下面事例不是说明“距离引出美感来”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执教的时候,常常想起在家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B白居易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刘长卿也说“古调

8、虽自爱,今人多不弹”。C尤其在用情专一的人,沉湎深曲,心情郁结,如春蚕作茧,愈缚愈紧。D王安石爱看水中影的传说和鲁迅先生关于“书上的人物大抵比实物好一点”的有关论述。7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果同时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距离,那么即使并不是特别使人留念的事物,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特别牵挂和眷顾。B能够引出美感的“距离”有三种:一是时间的距离二是空间的距离,三是心理的距离。“衣莫如新,人莫如旧”说的是时间距离。C正是因为时间距离,才使得“衣莫如新,人莫如旧”;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只有隔着一定距离才能见出美。D鲁迅对梅兰芳、姜妙香德表演水平持否定态度。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

9、的一项是A一些平常的风物,由于只能出现在记忆里而难得一见,通常能生发出超越原物的美妙。B“三米之内无芳草”,是在说失去距离就无法产生美感,所以最理想的审美距离是远观。C现实的苦难令人悲哀,但距离能美化苦难;文学创作中可化悲为美,使人产生审美愉悦。D从窗户中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三、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912题。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

10、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1、(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9.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益不事师 益:得到好处 犯笑侮 犯:抵触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举首仰面,指态度端正 又挈挈而东 挈挈:急切的样子C如是者数矣 数:命中注定 恒雨少日 恒:经常,长久D至无雪乃已 已:停止(吠叫) 顾吠者犬耳 顾:反而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愈以是得狂名(介词,因为)B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连词,表修饰关系)C然后始信前所闻者(开始)D非独见病(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11.从文中可知韦中立写信给柳宗元的目的是 ( )A与柳宗元探讨孟子关于“好为人师”的观点。B表达自己想拜柳宗元为师的愿望

12、。C与柳宗元探讨韩愈写师说的动机和影响。D想像韩愈那样招收后学,写信征求柳宗元的意见。12、把下面课文中的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 6 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任选8空,如选则必答两空)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蓝田日暖玉生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始皇之心,自以为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千呼万唤始出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去紫台连朔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五、古诗鉴赏(6分)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