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11557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因此,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南朝鲍照无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有句:“连山眇烟雾,长波迴难依”。这是以长波难依隐喻行人难留。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有句:“握手分歧路,临川何怨嗟”。临川怨嗟,是因为川中的流水荡起他心中的涟漪。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有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在作者想来,陇水既与离思相若,其声亦当呜咽无已。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復州嘉礼有句:“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作者身不能随行人同去,便愿拳拳此心化作悠悠江水,与

2、其征帆长相依偎。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有句:“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思悠悠,恨悠悠,全因眼前楚水浩渺,离思难收。李涉再宿武关有句:“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尽管已关上屋门,但那潺湲的溪水声却仍然彻夜震响在他耳际,仿佛诉说着他的羁旅行役之愁。刘媛送别有句:“知君此去无还日,妾亦随波不复回”。作者深知一别即成永诀,所以自誓愿“随波”俱去,释郎别恨,慰己离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愁之绵绵不绝,恰如春水之迢迢不断。作者便由这一相似点将笔墨铺洒开去。千秋岁有句:“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取譬之径相同,而另铸新词,使抽象的离思具像

3、化。玉楼春有句:“强将离恨倚江楼,江水不能流恨去。”倚楼望远,不见归棹,作者但觉江水纵去,而离恨犹在却原来江水只能写恨,而不能流恨。苏轼虞美人有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明明是行人不肯驻舟,却怨无情江水载将离恨而去,虽属“无理之语”,却益见惜别之深。石介泥溪驿中作有句:“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通宵达旦地吟听水声,其中固有道学家所沉迷的理趣,但同时不也寄寓了作者与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干脆是以流水作为惜别对象了。范成大南柯子有句:“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江水一去不再复返,因而作者连藉以“寄愁”的愿望亦已成空。杨炎正蝶恋花有句:“离恨做成春夜雨,添

4、得春江,划地东流去”。离恨始而蒸腾为春雨,继而融汇入春江,终而汩汩东逝。同样用水来写照离情,而立意造语却又不同。看!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在作家们笔下,真是“等闲平地起波澜”,翻尽了花样,变尽了戏法!以水比喻离思,起于建安诗人徐干。徐干室思结句有云:“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频繁而娴熟地将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还是唐人。唐代许多别离诗,或以水发端,或以水结篇,使满怀离思与水一起流泻在笔端。这里,仅从七绝中拈取数例:客鸟倦飞思旧林,徘徊犹恋众花阴。他时相忆双航苇,莫问吴江深不深。独孤及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

5、阳送韦参军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濂水送别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手处,借别潺湲一夜声。温庭筠过分水岭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徐月英送人独孤诗以一句“莫问吴江深不深”的劝诱之辞,使更深于吴江的惜别之情豁然轩露。严诗首句点出“行舟”二字,表明友人将从水路归去,为后文即水抒情预作铺垫。次句明写时令,暗写愁绪“心”上有“秋”,正好合成一个“愁”字。这种拆字的戏法,宋代吴文英也玩过,其唐多令词劈头两句便是“何处合成

6、愁,离人心上秋”。从结构上看,这是宕开一笔。第三句又折回水边,以“江南”、“江北”相比照,突出了江水的阻隔。其间缀一“望”字,既传出作者的凝眸之态与惜别之情,又自然而然地带出末句“寒鸦飞尽水悠悠”。随着寒鸦点点的飞逝,只剩下悠悠江水占据着全部画面。这悠悠江水正象征着作者的绵绵离思。贾诗前两句以物候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变换,既点明时地,又烘托出一种人生飘忽、离合无常之感。后两句借助“浮云”、“江水”来抒发惜别之情:唯因世情如浮云般变幻无定,才倍觉离愁别恨有类江水之悠长。“江水”前修饰以“空随”二字,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使惜别之情进一步得以强化。韩诗将别离之情“打并入”沧桑之情、兴亡之情,一并概括为

7、“古今情”,藉“宫前水”曲折传出。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以其潺湲的声响,引起多少远行人的乡思客愁?因此,作者特意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这是从反面生情。温诗始终围绕“溪水”著笔。溪水原本无情,作者却偏偏视其为有情物。“有情”二字,正是一篇主眼。何以见其有情?证据有二:一是入山的三日中,溪水始终与作者同行。“得同行”,一个“得”字,饱含作者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侣的欣喜之情。二是临当分别时,用“潺湲一夜声”来表达对作者的惜别之情。藉此二端,的确足以见其深情缱绻。但这种缱绻深情,说到底,只是作者自身的惜别之情的外射和物化。徐诗则责怪流水无情,用笔恰与温诗相反:情侣分袂而别,犹如鸳鸯相背

8、而飞;这种凄惨情景,亭前水居然忍心照映,岂不令人憎恨?这亦属“于他人不到处另生眼目”。唐以后,用水来写照离思、象征离情者,代不乏人。以清人而言,施闰章送李万安罢官归里既云:“岁暮归舟一叶轻,歌残酒罢泪双倾。滩声不是无情思,呜咽随君为送行。”王士祯真州绝句亦云:“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都力图变化生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水总是他们所要抒写的离愁别恨的投射物或运载物,总是深深地沾染上作者的主观之情的客观之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习于、同时也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作家无疑是李白。李白一生交游极广,全集中提到姓名的就有四百多人。交游既广,赠别、送别

9、之类的作品也就十分可观。这类作品大多以水喻情,或借水抒情。其中,最为传诵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前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目送帆影远去,将无限迟佇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画面既开阔、明丽,声韵也和谐、流畅。作者另诗送别有句:“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此诗三、四句同意。后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景色秀丽如画。“深千尺”,即夸张地揭示出桃花潭水的特点,又为结句的抒情预伏一笔。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触动作者的离怀,使他将

10、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从而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水深已达千尺,犹不及汪伦的送别之情,则其情该是何等之深?“不及”二字,笔致空灵,深为沈德潛所赞赏:“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集)。唐汝询更对全篇推崇备至:“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故能调绝千古。”(见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唐诗说)所谓“景切情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潭水这一真切的客观之景与惜别这一真挚的主观之情已融为一体,惝恍难分。另如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壓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

11、长?以流水之长比喻离思别意之长,古已有之。李白翻过一层,径直质问流水:较之别意,孰短孰长?这与赠汪伦一样是从虚处著笔,而比赠汪伦更为含蓄。其用意当然在于暗示别意之长,甚于流水之长。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显情的佳句还有许多,如泾川送族弟錞云:“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渡荆门送别云:“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夏行云:“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口号云:“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沙丘城下寄杜甫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送殷溆云:“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送郗昂谪巴中云:“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寄王汉阳云:“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

12、思”;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云:“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这仅是从其五言诗中拈取的部分例子,却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学者认为,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归纳出一个公式,那就是“友情之长等于流水之长”;而滥用这一公式则说明李白“对朋友不求甚解,所以用情浮泛。”(见罗忼烈两小山斋论文集话李白)这当然不失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家之言。但在我看来,李白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水与离思、别意扭合在一起,是因为水本来就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之一;藉水吟别,恰如借柳咏别一样,是别离文学作家的惯用伎俩,并不能证明李白用情的浮泛和诗才的枯槁;相反,从中倒显示出李白善于即景骋情、变化生新的卓越才能:试想,同样以水为意象,组合结构方式却无一雷同,若非著笔成春、运斤成风的巨匠,岂能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