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1155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长春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人与处世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3情感目标:.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的感知和阅读积累,深入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每天要处理很

2、多复杂的关系。比如与家人的关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如果这些关系处理得恰当,我们的生活就会顺心,否则,我们就可能陷入苦恼。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就有这方面的感悟,我们来看看在他的心里,人们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做人与处世。(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作家及作品介绍。(可使用多媒体)(学生借助预习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总结。)2020年7月11日上午,在北京仲夏闷热的空气里,学术大师季羡林,带着他那如空谷传音般旷远绵邈的思想,驾鹤西去。天堂里,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他钟爱一生的印度梵文。1911.8.62020.7.11,容忍而温和的季

3、羡林走完了漫长而淡泊的一生。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或读书或著述。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无

4、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季羡林,人们尊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于这三顶桂冠,他拒绝了;他忠实于包办的婚姻,也有过异国的恋情羡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1911年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6岁以前,他甚至从没有接触过笔和纸。6岁那年,他到济南投靠叔父,开始念书,1930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又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留学。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读过他的传记的人感慨地说:“作者不盛气

5、凌人,书写得亲切,使人感到,资质平常的人只要勤勤恳恳,也总能多少有点收获。”勤奋确实是季羡林由一个最贫苦的少年转变为知名学者的关键之所在,直到步入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写作,号称“北大一盏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最新作品病榻杂记不久前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病榻之上,季羡林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崇尚的是淳朴恬淡,欣赏的是本色天然,心仪的是身心自由。季羡林要主动摘去这

6、三顶桂冠,不能不说是一种守拙淡泊、有大美而不言的学人品格,唯有真名士才具有的风流洒脱。性情中人季羡林:“去掉乌纱,如释重负”“我的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季羡林“我数十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已。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

7、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12国语言,却永远一袭卡其布的中山装。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摘下外界冠以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谓,甘愿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面目。先生风风雨雨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透过老人平易近人的絮语,人们仿佛随着他翻阅人生书本中生动的一页页。他的文章自然清新,且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他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感召了无数的青年人。今天,就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思考“做人与处世

8、”的话题。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定几名学生分段朗读),提出要求:参与朗读的同学吐字清楚,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其他同学圈画生字词,并能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3.整理生字词。范畴惩罚不一而足屡创奇迹匮乏简明扼要天人合一发人深省箴言危言耸听 庶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作者认为“做人与处世”的关键是什么?做人与处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开门见山,第一段统领全文,使读者能够一下子把握文章的内容。四、深入研读课文,理清

9、文章的写作思路。1.我们先来看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文中哪几段在谈这个话题?明确:第二段至第四段。.从篇幅上不难看出这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默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认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伙伴,即“天人合一”。人类应当采用和平手段向大自然索取。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先列举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两种手段:和平手段与强制手段。并举出采用强制手段的西方人所取得的眼前利益。紧接着在第三段即指明这种看似“征服”的做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即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两段内容一对比,不难得出这种“征服自然”的强制手段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人们高呼环

10、保的做法正是符合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希望人们能够说到做到。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什么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善待?(“思考与讨论”二)明确: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即人类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一员,人类要想生存,必须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供应,这种供应只取之于大自然,我们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需要的是谦逊,而非傲视;是友善,而非征服;是保护,而非破坏。我们应像作者所说的,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造物是有尽藏的,用之是有竭的。我们在使用大自然资源方面,决不能肆无忌惮地浪费

11、,只有这样,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才能向自然索取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除了文中所举出的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明确:如人们为了牟取暴利而大肆捕杀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近几年我们所遭受的“非典”和“禽流感”等流行疾病;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严重影响、大范围的干旱或冰雪灾害等。确实到了我们该深刻反省的时候了。.与后两种关系相比,作者为什么不惜大量笔墨论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呢?明确: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大话题,而后两者则更倾向于个人的处世之道。如果解决不好人与大自然这个最根本的关系,整个人类将陷入生存的危机,也就谈不上个人的处世问题了。教师

12、总结:所以季羡林在其他很多文章中都反复提及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问题,并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世纪人类需要解决好的最重要的问题。他还在一些文章中引用了诗人歌德的名言:“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就让我们虔诚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天人合一,只有把大自然的利益看做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才有可能更长久地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6.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真”和“忍”。即真情实意相待,相互容忍。.对于这方面,你有切身体验吗?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可围绕真诚与容忍展开,也可提出其他的观点。关注课下注释对张公艺的介绍,加以积累

13、。).作者只以寥寥数笔阐述自己对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明确: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摒除心中的私心杂念,对生活持淡泊之心,令心神宁静,才可以令自己的精神追求进入更高的境界,令自己的志向更加远大。这样的人没有私心,也就没有了思想感情的矛盾。诸葛亮的一生正是如此,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毫无私心杂念。五、语言积累。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画出值得积累的语言点。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

14、一方面取得胜利。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天人合一有多种理解,文中解释为:“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六、片段写作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七、作业查找季羡林其他散文作品自读。(推荐篇目: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春归燕园八十述怀)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