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11525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 和折柳赠别相比,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说明前人早已有鉴于此,不过语焉未详而已。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

2、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翻检古代的别离诗词,有关饮酒相送情景的描写真可以说比比皆是、洋洋大观: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梁沈约别范安成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官,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元杨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如果说在沈约诗中,酒虽然已与离思相关合,却毕竟没有能牵引作者较多的笔墨,而仅

3、有片言只语的描摹的话,那么,在李白诗、杨果词中,酒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占据了更多的篇幅,且被安排在更重要的位置推出。李诗为送别杜甫而作。李、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识并订交。尽管其年龄既不接齿,声望亦不比肩,却一见如故,结为莫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翌年,李、杜携手同游齐鲁,游罢,分袂于鲁郡东石门。于是,李白离思萦怀,情难自抑,便借酒起兴,发为骊歌。“醉别复几日”,这正是惜别的感叹!既然过不了几天就要分道扬镳,那就痛饮一醉、藉酒力冲淡内心的离愁吧!“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这则是对他日再度欢饮的热切盼望。同时,“重”字又与开篇“醉别”相呼应,点明此刻正乃“开樽”之时,其意

4、略同于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篇末仍粘著于“酒”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是啊,此去犹如转蓬一般,各自飘零远逝,何日重逢岂能逆料?既然语言难以表达离情别绪,那就满饮此杯、托酒寄意吧!全篇以“酒”字串连起情感的线索,使一腔离愁别恨尽皆照映在酒光中。杨词亦以酒起,以酒结,将离情盛于杯中。“一杯聊为送征鞍”,“征鞍”指代行客,即词题中的“商参政”。作者素不善饮,此时满斟一杯,当非酷爱杯中物,而为送别故,正所谓“为君拼却醉颜红”(晏几道鹧鸪天、“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且放酒肠宽”,语出吴任臣十国春秋:“闽主曦谓周继岳曰:岳身甚小,何饮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肠,不必长

5、大。”前文写自己强饮,此处又劝行客痛饮,呼应之间,离情毕见。许多表现别离主题的五七言小诗也“托酒以将意”。如:脱衣将换酒,对酌话何之。雨后秋萧索,天涯晚别离。唐杜荀鹤送姚庭珪塞上砧声响似雷,怜君骑马向南回。今宵且向穹庐醉,后夜相思无此杯。宋叶静慧送汪水云归吴杜诗所著力描绘的是一个荒僻、萧瑟、黯淡的送别环境:地点是天涯,其荒僻可知;季节是深秋,其萧瑟可见;时间是傍晚,其黯淡可想。环境若此,作者岂能不“动离忧,泪难收?”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作者不惜脱衣换酒,与友人默默对酌。“对酌话何之”,既然任何语言都已失去了份量,那就干脆什么也别说,用“对酌”来传导各自心脉的搏动和各自情感的波澜吧!

6、叶诗写于饯送汪水云之际。汪水云,即汪元量,南宋宫廷琴师。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随三宫被掳北去,留滞燕京甚久,后南归为道士。临行时与宫人釃酒挥泪,鼓琴而别。送行者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分韵赋诗为赠。题共十四首,人各一韵。叶诗所押为“杯”字韵。故人得归,而己仍滞北,使作者于离愁别恨外,又平添羁旅之情。“怜君骑马向南回”,“怜君”犹羡君。羡君之余,不免自感自伤;感极伤极,便思借酒排遣。“今宵且向穹庐醉,后夜相思无此杯”。这既是向汪水云劝饮,也是遁于醉乡的自期。惜别之情、羁旅之恨,尽在其中。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南朝吴均酬别云:“故人杯酒别,天清明月亮。”清天明月下

7、,与故人杯酒饯别,背景是那样空廓,情怀却又是那样怅惆!唐朝李白江夏别宋之悌云:“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即将作千里之别,此刻作者但觉只有酒能助兴。送殷溆有云:“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温庭筠送人东归云:“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由今日分别时的“共引离尊”推想到他日重逢时的把盏同饮,既是慰人,也是自慰。南唐冯延巳蝶恋花

8、云:“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既已沉醉,则每劝必饮,概不推辞。或许,在作者想来,醉上加醉,才能暂时忘却离愁。宋朝欧阳修寄赠丁判官云:“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争相劝饮,是想让友谊的甘霖和著浓郁的酒香一起沁入行人的心脾,化为日后相思的泪水。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俞桂送人之松江云:“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这里,既是说酒满缸,也是说愁满缸,酒与愁已合二为一。实在的,酒能解愁,亦能添愁。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

9、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张泳新市驿别郭同年云:“驿亭门外叙分携,酒尽扬鞭泪湿衣。”“酒尽”,说明已尽兴而饮,但兴尽之时即是愁生之际,刚一扬鞭,便泪水滂沱。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范成大次韵陆务观慈姥岩酌别二绝其一云:“送我弥旬未忍回,可怜萧索把离杯。”直言“萧索”,其把杯饯饮时心绪之恶劣可以想见。舒亶菩萨蛮云:“画楼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一边是捶鼓催去,一

10、边是把酒劝留,却原来酒不仅能送人,也能留人。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这些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在借酒咏别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西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在唐代,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固然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阳关以西毕竟又是穷荒绝域,不免被人视为畏地。因此,友人“西出阳关”,壮则壮矣,备尝艰辛、深味寂寞、饱经劳顿却是意料中事。此时,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此外,“劝君更进一杯酒”,又是有意无意地打破临别前的沉默的方式,可以使双方都不致感到那种无言相对的尴尬。细加玩赏,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