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06763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动”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内容摘要: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情感的体验,靠的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构建与扎扎实实的训练,故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时 机与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 ,其次要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动” ,再次,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动”。关键词:敢动 乐动 会动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代替,更不由教师简单传递。新 的教学

2、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情感的体验,除了靠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构建、扎扎实实地训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到“领 航”、“推进”的作用。因此,一堂课的好坏,不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学生如何循规蹈矩,而是以学生参与的态度、深度、广度及效果加以判断的。卢梭说得好: “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华师大叶澜教授也认为:没 有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

3、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舞台。下文将根据自己近一年来任教七年级语文的实践,谈些肤浅的做法。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敢“动”。教 师要舍得感情投资。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语文是表情 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亲其 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苏霍姆 林斯基

4、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语 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创设宽松愉 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释放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激起学 生“拥有或寻找机会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课堂,切忌在课堂上当着众人的面埋怨、指责某学生,切忌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不敢也不愿在课堂上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语文

5、课堂必然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上夸父逐日一文时,当讨论“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时,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我不但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所在,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理解了神话的特点。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书上有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博士”等词,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 ,我可要打你的屁股了。”(开玩笑),既活跃

6、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二、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动”。(1)、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心动”。“心动”是指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设计好导语。因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了心门,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善于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如:学习生命 生命时,我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

7、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 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整节课中,学生与文章及作者产生了共鸣,深刻地认识了生命的真谛。学习散步时,我播放了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流行 歌曲白发亲娘,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爱,感悟做母亲的艰辛及晚辈孝敬父母的责任。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剪辑了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入题,让学生快速感受其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沉着冷静面对死亡的尊严,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酝酿学生的感情。教学风筝时,师生齐背古诗村居,引发学生对儿时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后引入正题:风 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

8、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 筝的故事总之,使学生心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灵活把握方法,只有灵活多变,学生才会被吸引,也才会产生探求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脑动”。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探 究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学以致用,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

9、好奇心。可以说,通过亲身探 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 疑问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变“喂食法”为“觅食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采用的探究方式有:(1)、 围绕课文标题探究。如上山中访友时,以下四个探究性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令学生跃跃欲试: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感知内容)这些朋友各 自有什么特点?(明确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朋友的?(理解写法,赏析自己觉得精彩的词句段)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到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 成是拜访老朋友?(体会

10、感情)(2)、设置主问题探究。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 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 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

11、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 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很多学生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3)、围绕主题探究。风筝一课的末尾,可引导学生说说:学了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可多角度理解,如:手足情深、知错必改、批判精神、深沉感慨等)(4)、抓住写法探究。如上安塞腰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每写完

12、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有四次出现,不是重复吗?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黄河颂中“啊,黄河”的句子,使学生加深对“间隔反复”这一修辞的理解。(5)、借助想象探究。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宫后会怎么做,上完最后一课后想象师生的表现。(6)、利用“空白”探究。如教学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下课时对同学们说的“我我”时,让学生添加先生此时想说的话,既体会到文章“空白”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美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之情。(7)、比较探究。如围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见到孩子时说的第一句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可让学生探究:把这一句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

13、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8)、在文章疑问处探究。如两小儿辩日中,在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两个小孩的看法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孔子是古代圣人,但也“不能决“,说明了什么?请你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对文中两小孩提出的问题作出解说。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启迪?(3)、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一年来,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让写作训练走进语文课堂。在具体做法上,不贪

14、大求全,不操之过急,追求“一课一得”的效果。一是通过“收集与摘抄”,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如:学习理想人生寓言春看云识天气、咏雪等课文时,分别指导学生摘抄“理想名言”、“如何对待厄运名言”、“绘春美文名句”、“天气谚语”、“写雪名句”、等。二是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后,让学生自制书签,写上一段“感激、歌颂母(父)爱”的话后送给家长。学了丑小鸭后,让学生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则短文(丑小鸭与我 我爱丑小鸭 我也是丑小鸭 丑小鸭给我的启示)。三是结合文章写法练习。学习孙权劝学时,设计了以下练习: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

15、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学习社戏后,请学生模仿第11节 景物描写,多角度着笔描写一处景物。学习口技后,请学生模仿文章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演出场景。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时,让学生进行肖像片段训练。四是根据实际进行扩写、仿写、改写、想象作文等训练。如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最后一课后的情景,学习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习夸夫逐日后,请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合理想象,扩写该故事。(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由于急功近利等原因(有人错误

16、地认为:中考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往往被“粉身碎骨”式的课文分析或“堆积如山”的书面作业“挤压”掉。殊不知,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心 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 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 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上黄河颂时,在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歌曲黄河颂后,重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