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462917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第27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新人教版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 ,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3) ,西北望,射天狼。 (4)喇叭,唢呐, 。 ,全仗你抬身价。 (5)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我母亲对我们的ji j(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xi shu png gun ( )。(3)油麻地家底最hu sh( )的一户人家,就是杜

2、小康的家。(4)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yn lu( )了。3、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把“的原因”去掉)B。我们要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将“把”改为“使”)C.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从”改为“以)D.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把“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去掉)4、从下面的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以“爱”为主题,写一段连贯的话。(80字以内)(4分)

3、 无与伦比 诚意 慰藉 真谛 灿烂 优雅 温暖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据新华社电 10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就钓鱼岛问题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张志军说,中国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张志军表示,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由于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了钓鱼岛,才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争议。无论从历史还是法理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他说,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双方就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谅解和共识。此次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宣布“购买”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给中日关系带来了邦交正常化40年来最

4、严重的冲击。 针对近期日本宣布“购买”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这一事件,某校九年级一班要开展一次主题班会。(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班会主题。(不超过10个字)(2分)(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即“话外音”)。请结合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所说的:“中国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说说这句话中蕴含的“潜台词”。(2分) 二、阅读(45分)(一)(12分)出师表诸葛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

5、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不宜偏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以臣卑鄙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8、从选文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 ”;二是“ , ”(3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C、选

7、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二)(10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8、,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

9、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

10、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B.第段中的“这样”指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

11、书本中走出来.C.本文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D.读书知入知出,不仅体现在领会著作精神,而且能够从著作中提取精华,为己所用,推出新意。11、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12、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4分)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三)(15分)拾叶者言李国文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

12、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

13、格。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

14、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