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45829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19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A溃退(gu) 舀水(yo) 白洋淀(dng)B绥靖(su) 脂粉(zh) 蹿一蹿(cun)C寒噤(jn) 拂晓(f) 颤巍巍(chn)D提防(t) 惊骇(hi) 迫击炮(p)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2分)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感时花

2、/溅泪,恨别鸟/惊心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2分)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

3、作家西蒙诺夫。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6“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它出自_ (书名),作者是_(国籍)的_ (作者),文中的主人公是_。(3分)7填空(6分)(1) , ,中通外直。(2) ,一览众山小。(3)烽火连三月, 。(4)斯是陋室, 。(6)亭亭净植, 。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12分)(新华社

4、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2)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4)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5)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6)此种

5、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7)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8)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9)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0)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

6、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1分)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12一89一15 B12一78一15 C12一56一15 D12一910一15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主观原因:客观原因:13本段中(6)(7)两句

7、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二)(18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

8、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

9、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14“蜡

10、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 词和词。(2分)15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2分)16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3分)17“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 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的态度。(2分)18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又_的复

11、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分)19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2分)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伯诺德夫人_小女儿杰奎琳_20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 、_ 、_ 的优秀品质。(3分)三、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2125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12、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3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 (2)悉如外人_(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2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2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 _ 。(2分)2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