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455161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素材:第1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知识拓展区域人口分析与预测人口的概念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素,是劳动者。人口是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人口有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各种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人口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增长状况会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影响市场规模,进而影响生产规模 人口数量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例 2000年我国主要食物需求量(平均数)主要食物1995年2000年总消费(万吨)平均消费(公斤)总需求(万吨)人均需求(公斤)人均消

2、费(公斤)粮食4601023552000400肉类500628.9160004632蛋类157411.7520801614水产5454.0530502315奶类224012.09104086水果411730.9446003632如果按我国2000年人均食物消费标准计算,吉林省2000年的粮食总消费量为1050.9万吨,占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的47%;肉类消费总量为84.1万吨,占全省生产能力的37%;蛋类消费总量为36.8万吨,占全省生产能力的50%;奶类消费总量为15.8万吨,占全省生产能力的118%。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1981年田雪原、陈玉光从就业的角度推算100年后我国的经济适度人口为6.5

3、7亿人1981年宋健等从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如果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们的饮食水平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的水平,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从淡水资源看,我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1991年陈百明等应用区域资源系统生产力方法,对全国和各大区及各省的土地生产能力和承载力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和550公斤计,最大承载能力为16.6亿人和15.1亿人1991年胡鞍钢从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结构等角度探讨了我国的适度人口目标:2000年12.512.7亿;2020年13.814.6亿;2050年13.115.1亿;2100

4、年10.214.4亿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也称人口承载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由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人类本身的数量、素质、分布、活动以及区际间的人员、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决定的,保持一定生活水准,并不使环境质量发生不可逆恶化的前提下,生产的物质及其他环境要素的状况所还能容纳的最高人口限度方法单因子分析法:依据粮食生产进行估算土地资源分析法:它以土壤评价为基础,依据资源、生态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农业生态区,并给出各类农业生态区的三种农业产出水平(低、中、高),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求出各种作物的产量并换算成蛋白质及热量,然后再与每人每年需要的蛋白质与热量进

5、行对比,即得出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对草地畜牧业也以同样方法计算资源综合平衡法:通过分析各种环境资源对人口发展的限制,利用多目标决策分析,进行综合研究,从生态系统角度全面进行估算,从而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投入产出法:运用投入产出技术,根据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水、肥等实际投入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推测土地的的现状及其未来的生产潜力,从而计算土地的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得出人口增长、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 人口素质概念: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群体所拥有的决定其面貌和发展前途的自然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总和人口素

6、质木桶理论:认为人口素质由三个侧面构成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或文化素质)和非智力心理素质。其中非智力心理素质由对客观秩序的尊重程度、对现实世界的认同程度、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程度和对未来世界的渴求程度组成。人口素质的终极效应由最短的一个侧面决定人口素质的四边桶形理论:认为人口素质由生理遗传素质、心理社会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生理遗传素质:用平均身高、体重、坐高、青少年每10年平均身高和体重的增长的速度、残疾低能人口比重、遗传患者比重、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衡量心理社会素质:用“情商”指标衡量文化技能素质:用受各种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科技人员比重、劳动者文化构成、职工技术等

7、级构成等指标表示道德品质素质:很难定量分析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影响社会稳定。我国男占51.63%;年龄结构:014人口比重:受教育人口,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家庭支出状况、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比重:影响就业;65岁以上人口比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城乡结构: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影响城市建设投资 据测算,我国有2.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建400座50万人口的城市。城市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需要投资1.5万元,需要城市建设投资3万亿元 人口预测利用平均人口增长率进行预测Pn=P0(1+r)n2000年吉林省人口2728万人,19902000年人口年平均增

8、长率为0.98%,以此增长速度计算2010年吉林省人口为3007万人同期人尚存模型计算计划期间各年龄组的出生人数、尚存人数、净迁移人数,加总后得出各年龄组人数,求和得出总人口动态递推法预测每年每岁人口数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产生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时常思考着一个问题: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于是,人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9、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取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

10、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

11、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1995年2月,我国大陆人口已达到12亿。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人口承载量的最高值,但

12、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13、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 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图“人口素质与环境(一)(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人口素质较低的人口,难以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一旦落后

14、意识和封建意识占了上风,就可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而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缺乏开发利用新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不得不依赖现有的资源,当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和使用超过一定强度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例如在某些渔业地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鱼类种群的繁殖增长能力,结果造成一些鱼类资源濒于枯竭。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对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这样,为了维系发展(这种发展往往是低水平的),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出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或因为缺乏环境意识,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不够,他们的行为经常导致对环境的侵害。至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