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455157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枣核 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重要语句。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

2、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二、 检查预习1. 注音或填字嫣红()山坳()小径()匀称()萧乾()殷切()蹊跷()()玛瑙()()圣din()fn()舟 布du()qin()入安dn()p()头 心jng()qi()指一算tng()身而出 tng()而走险感慨()深风()残年故弄()()2.预习课文后,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你认为哪一项最恰当?()A.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B.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C.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D.说明

3、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3.判断正误(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品味。有了基本意见后,再组织交流。1、“再三托付”的竟然只是“带几颗枣核”!从“再三托付”之中,我们能看出点什么?2、她拿到枣核后,“托在掌心”,这“托”字由什么深刻含义?3、她家住“美丽的山城”,生活条件优裕,在“我”面前,为什么不面露得意之色,而要“不好意思”的解释呢?这解释又说明了什么?4、久别重逢,她把“我”安顿好后,不叙旧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呢?为什么又“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5、她解释为什么要枣核

4、后,又介绍了后花园中的“北海”,借“我们两人”的行踪所至和视线所及详写“北海”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又要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日子?(三)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直接倾诉内心活动句子,以及她的思乡活动,并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思乡活动: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6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8,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9、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

5、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五、总结课文六、布置作业七、相关链接(一)写作背景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其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二)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