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

上传人:爺*** 文档编号:126425948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课成长在社会复习教学案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胡锦涛主席曾提出:“在共享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角度看,提倡“共建”的依据是 ( ) A、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B、人们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C、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D、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3关心社会不仅仅是要了解社会的变化,更重要的是 ( )A、关心时事 B、懂得个人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C、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D、明确责任义务,主动以实际行动亲近、服务社会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少年也要关心社会

2、( )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因为社会与我们关系密切A、 B、 C、 D、5、下列行为中属于亲近社会行为的是 ( )某工人勇救落水儿童 中学生放学后做交通志愿者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而无动于衷 参加献爱心活动,为灾区人民募捐A、 B、 C、 D、6、我们所倡导的社会公德是 (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C、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D、合理分工、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相互沟通、求同存异7、之所以要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因为 (

3、) 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 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A、 B、 C、 D、8、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有多种表现形式。下列属于正确形式的是 ( )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服务他人,爱岗敬业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重 A、 B、 C、 D、9、关于奉献社会看法正确的是 ( )人与人需要相互帮助,美好生活要大家共同创造不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更要为社会奉献爱心力量奉献社会就是要捐款奉献社会不仅要平常关爱社会,而且在祖国危难时不畏牺牲,挺身而出A、 B、 C、 D、(二)非选择题10、材料一:人民网上海频道2009年10月10

4、日电 (记者姜泓冰)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5个月,报名人数已超过42万;参与迎世博的“三五”集中行动的市民更多达950万人。浓厚的迎世博氛围,已成为上海探索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市民文明行为的良好契机。材料二:2009年10月24日下午,荆州市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0多名学生,在长江观音矶附近的沙市宝塔河段沙滩上秋游野炊。见义勇为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时,两位落水少年获救了,而三位英雄已经沉入苍茫而冰冷的江水中,一渔船停在附近,大学生多次跪求船主施救遭拒,船主称“活人不救,只捞尸体”。材料三:西南干旱后,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向全校发出捐款的倡议书(节选):在这些受灾人口当

5、中,就有上百万中小学生和老师。每一位富有爱心的人肯定会感到揪心。在此,我班全体团员倡议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用我们的爱心去换来股股清泉,解灾区同伴之渴!我们的力量或许微薄,但情暖人间,送到了灾区便是救命的甘霖,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同心、众志成城,与受灾群众一起共度难关,早日夺取抗旱救灾的胜利!阅读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个什么做人的道理(2)大学生救人,可船主称“活人不救,只捞尸体”,请分别评价他们的言行(3)请你给倡议书的最后部分补上有关捐款事项的内容(提示:可以从捐款时间、款物上交人或账号、捐款结果公示等方面列写

6、)思想品德九年级第2-3课复习教学案复习内容:融入民族文化 复习过程:一 、熟悉知识能力要求,自己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重要考点.(一)选择题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强烈地震,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向受灾地区和百姓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 )这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体现 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源于对民族文化认同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A、 B、 C、 D、2、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 舞动的北京”(右图)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

7、匹克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吸收健康的外来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排斥外来文化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A、 B、 C、 D、3、导致挫折的因素有 ( ) 主观因素 自然因素 生理因素 客观因素A、 B、 C、 D、4、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 文化认同就是人类的文化要一样 文化认同能够提高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西方文化 文化认同要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A、 B、 C、 D、5、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 外来文化有许多优秀思想有利于我们打开思路 外来文化与我们青少年无关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发展,我们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 外来文化肯定对青少年不好A、

8、 B、 C、 D、6、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 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蔓延的推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体现 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强不息A、 B、 C、 D、7、海峡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是 ( ) A、大陆台湾山水相连 B、两岸认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C、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 D、大陆台湾经济发展差距日益缩小8、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想成的民族精神有 ( ) 载人航天精神 延安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雷锋精神A、 B、 C、 D、 9、下列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天下之忧

9、而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A、 B、 C、 D、10、下列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 )海尔集团从中国走向世界,为民族争光 航天人攀登现代科技 发射两弹一星创造奇迹 中国奥运健儿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为中国革命做贡献A、 B、 C、 D、11、“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对“亮剑”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 “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亮剑”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亮剑”精神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亮剑”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的民族精神A B C D12、下列关于创新

10、看法正确的是A创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B创新是战胜困难的必由之路 C创新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无关D创新能力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二)非选择题材料一: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世界上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把期待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中国。奥运圣火在一些境外城市传递时,当地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表现了极高的热情。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和五环旗,高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还高唱歌唱祖国。有的还表演舞龙、舞狮、传统歌舞和武术,给现场带来了许多欢乐。材料二:奥运圣火境外传递过程中有阳光也有风雨,一些地方发生了对中国不友好的事情,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有网民为此十分气愤,提议在北京奥运时不给这些地方的运动员加油,

11、不为他们喝彩。材料三:奥运圣火也在扬州传递,我们为此感到骄傲。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进黄海,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境内交汇。扬州至今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扬州八怪、扬州园林、扬州玉器、扬州漆器、扬州戏曲、扬州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都是扬州古代文化的象征。扬州是风景秀美的旅游名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中国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大名寺等旅游景点。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加油”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种什么情怀?(2)你觉得网民的提议妥当吗?请说说理由。(至少说出三点理由)(3)请为扬州继续提升文化内涵提两条合理化建议。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课复习教学案参

12、考答案一、选择题D C D D C A D B B二、非选择题(1)亲近服务社会不仅在平时的言行中,更要在危难的时刻能挺身而出(2)大学生救人的行为是高尚的,是对社会的关心亲近,是见义勇为 乐于奉献社会船主称“活人不救,只捞尸体”,这是不关心、亲近社会,是冷漠自私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大学生的行为,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中学生(3)捐款上交时间 年月日 地点:如团委办公室 结果将统计公布在学校公示栏上,各班注意捐款事项告知家长,注意钱款安全等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课复习教学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 C D C D D C B D D C C二、非选择题(1)爱国主义 或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不妥当,因为我们不仅应该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还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维护国家形象; 要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等。(3)比如,加大扬州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将扬州文化融入时代特色加以创新等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