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41893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读《曹刿论战》札记素材 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曹刿论战札记 作者:陈铁镔一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述鲁庄公听从曹刿的意见,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战胜了强大的齐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分析是非常精辟的:“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国,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又说:“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为了弄清这次战役的性质,还要研究

2、一下长勺之战的背景。国词鲁语、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鲁周公世家中都记载了发生这次战役的远近原因,而以齐太公世家中所记为最曲尽。齐釐公(公元前七三六九七年时,他的弟弟夷仲年早死,釐公很爱夷仲年的儿子公孙无知,无知的秩服奉养一切待遇和太子相等。釐公死后,太子诸儿立为国君,是为襄公。襄公曾与无知有过纷争,他当国君后,就减了无知的秩服奉养,因此无知非常怨恨襄公。襄公四年,鲁桓公偕夫人到齐国。鲁恒公夫人是襄公的妹妹,曾与襄公私通。鲁桓公到齐国后,襄公又与鲁桓公夫人有私。鲁桓公知道了这事件,非常恼火,怒责了夫人。夫人向襄公诉说了。在夏四月丙子这天,襄公召鲁桓公饮酒,把他灌醉后,使力士公子彭生拉杀了鲁桓公。鲁

3、国责问襄公,襄公又杀死彭生以谢鲁国。襄公昏暗,荒淫,欺侮大臣,诛杀不当。群弟惟恐祸及,于是公子纠奔鲁,有管仲,召忽辅佐。公子小白奔莒,有鲍叔辅佐。襄公十二年,无知与连称、管至父谋乱,杀死襄公,无知自立为君。桓公元年,齐君无知,游于雍林(左传作雍廪,据贾逵注及古今人表,雍廪应为人名。杜注,雍廪是齐大夫),雍林人杀死了无知。无知死后议立齐君,高国暗中通知了小白。鲁国知道了无知死的消息,也发兵送公子纠返回齐国,而使管仲率兵堵截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管仲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佯死。管仲把这个情况报告鲁国,鲁国送公子纠就延缓下来,六天才到了齐国。这时小白已经早到齐国即国君位,是为齐桓公。桓公怕公子纠入齐,

4、在桓公元年(鲁庄公九年)秋。发兵拒鲁,战于乾时,鲁军败走。齐军断了鲁军的归路,给鲁国书,命令鲁国杀死公子纠,并要求把召忽管仲送交齐国。鲁国遂杀公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把管仲囚送齐国。管仲与鲍叔的交谊最深。(见史记管晏死传),由于鲍叔的推举,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大夫,终于完成了霸业。长勺之战是继乾时之战,在鲁庄公十年齐国发动的又一次进攻鲁国的战争。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土地屡被齐国侵削。当时的情况是“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史记刺客列传)已把鲁国逼到后退无路的地步。从鲁国来说,这次战役是防御战。因此上下一心,敌忾同仇,为国御侮,终于取得了胜利。二曹刿论战中,曹刿这一人物要算很神秘的了。他既非肉食者

5、,又能见到鲁庄公。而且能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指挥作战,庄公对他言听计从。但在历史上所记载的曹刿又各有不同,曹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是值得研究的。在左传及国语中记载了“长勺之战”,其他史传如谷梁传、公羊传史记等没有记载。可能因为这是继乾时之战的一个不大的战役,虽然鲁国战胜了,并未能真正扭转齐强鲁弱的局势。但这也很难被看做是充分的理由。写到曹刿的,除左传外还有国语和谷梁传。国语鲁语载:“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谷梁传庄公十三年载:“冬,公会齐侯于柯,曹刿之盟也,信齐侯也。”“柯之盟”在公羊传、史记鲁世家、史记齐世家、史记刺客列传中都有记载。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载“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

6、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根据左传、谷梁传推断,曹子当然就是曹刿。但在史记中曹刿却变成了曹洙或曹沫。史记鲁世家载:“(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沫会齐桓公于柯。曹沫劫齐桓公,求鲁侵地,已盟而释齐桓公。”史记齐世家载:“(齐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在史记刺客列传(史记集解影印本)中则记:“曹洙者,鲁人也。以勇力事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

7、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在刺客列传(史记集解影印本)中、“洙”,应是“沫”的误字。史记司马贞索隐说:“沫,音七葛反,左氏、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把曹沫曹刿看作一个人是可以的,因为有一定的根据。“庄公好力,”可能是接受他的父亲桓公被齐力士彭生拉死的教训,要寻求智勇之士以保卫自己。所以曹刿才能“以勇力事庄公”,成为庄公的亲近。三曹刿论战可分做三大段。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这一段主要写曹刿入见庄公的原因和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表现了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勇于负责。这一段是分两层写的。第一层首先交代了这次战役的时间,(庄公)

8、“十年春”;指出了交战的双方,“齐师伐我”。写“公将战”是为曹刿的出场准备了条件。然后写曹刿请见的原因。通过曹刿与乡人的问答,一方面讽刺了肉食者的碌碌无为,尸位素餐;另一方面借此有力地衬托出曹刿的有胆有识,富于谋略,给后文写“论战”打下了基础。第二层写曹刿了解战前的政治准备情况,中心是论“何以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在战争之前,必须考虑条件,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条件。正如孙武所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计篇)曹刿入见庄公,首先问何以战,足见他有高明的见地,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有成竹在胸。这里并没有

9、描述曹刿入见庄公时的进退礼仪,写得很简洁,同时也显露出大军压境,鲁国朝廷上下的紧张情况。曹刿和庄公讨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对话一共是三组。在第一组对话中,庄公提出的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个“人”字的含义,从和下文中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民”字对举来理解,所指的应该是庄公左右的人。因此曹刿才指出,小恩小惠未能遍施,人民是不会听从指挥的,难以作战。在第二组对话中,庄公又提出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表示了庄公把取得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神的保佑上。曹刿却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在曹刿看来,“小惠”、“小信”不可能成为对齐作战在政治上的有力条件,指望依靠这样条件取得胜利,不过

10、是一种奢望。正象淳于髡笑齐威王那样:“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汗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直到第三组对话,庄公才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这是“忠之属也”,能忠于职守,就足以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就是把握民心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战争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因此曹刿才说“可以一战”,并向庄公表示“战则请从”。这说明他经过深思熟虑,已认清了必操胜券的条件和情势;也表明他能急国家之难,挺身而出,有无畏的献身精神。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这一段写曹刿在指挥鲁军取得胜利中所体现的战略指

11、挥原则。全段是分三层写的。第一层点明了作战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都城北面,是有利于鲁国反攻的战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地形篇)曹刿是能掌握了这一原则的。齐军深入鲁国,补给困难。古代出兵国外,给养全靠掠夺,齐军更加树敌孤立。鲁军不但洞察长勺地势,而且能够做到以逸待劳。因此鲁国选择长勺作为战场,实际是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第二层写曹刿选择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鲁庄公很莽撞,急于出战,“将鼓之”。曹刿看到进攻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就制止了他的进击。当“齐人三鼓”之后,曹刿这才同意鲁军出击。“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篇)这也是齐师败绩,鲁军取得胜利的原

12、因之一。第三层写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急于追击,曹刿又制止了他,因为还没有确切地了解齐军的情况。曹刿深知“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击其不意”(六韬兵道),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了解清楚齐军的情况,这才同意追击齐师。曹刿在阵前非常沉着、谨慎,能周密地考虑问题,做到了“知己知彼”。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曹刿阐明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从“既克,公问其故。”引出了曹刿的论述,同时也看出鲁庄公的愚蠢无知,虽然身为胜利者,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曹刿分析克敌致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士气问题。曹刿指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

13、正符合孙子军争篇中所指出的道理:“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是古代掌握战机的原则。第二是要确切地了解敌人的情况。因为“大国难测”,不能贸然追击,以免中了敌人的埋伏或圈套。直到确认辙乱旗靡的时候,才下令追逐齐军。由于做到了“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孙子地形篇),鲁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古人对于长勺之战鲁国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不少论述。宋高闶是从双方战争的性质来探讨的。他说:“公何能败齐师,能强也,能强者何?辞直也。其辞直奈何?子纠宜纳,而败绩于乾时。既共命而杀之矣,待小白之道于是为至。待之至而犹以

14、师加我,我因败绩而修备,齐师恃胜而益骄,是以能败之。”(春秋集注)他认为齐国进攻鲁国是理屈,所以遭到了失败。鲁国抵抗齐国是理直,所以取得了胜利。四曹刿论战中记述了庄公和曹刿两个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中心人物是曹刿,不是庄公。写庄公轻率急躁,好行小惠,指挥失措,不识事理,更能衬托出曹刿谨慎持重,深谋远虑,智勇兼备,急国家之难。曹刿能认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思想是开明的。显然作者在文中是从这些方面赞扬推崇了曹刿的。可是庄公与曹刿都在不同程度上信奉天神。曹刿虽然没有强调神对战争胜败所起的作用,但也没有否认神的存在。他们重视了小大之狱,但也不是从维护人民的权益出发。在他们的身上有阶级时代的局限。本文行文简洁,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个字。为了作到简洁,记叙就要有重点,“论战”就是本文的重点。因此文中省略了曹刿入见庄公、战争场面等细节的描写。从作者写作意图来看,也正是要通过“论战”揭示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全文是用对话形式写出的。在左传中有些篇章如宫之奇谏假道等,也都是基本用对话形式写的。用这种形式写,可能是受做为史书原始资料的实录的影响,却也使文章写得生动,有生活气息,能再现出生活的真实。总之,这是历史,不是作为文学作品写出来的,但有较高的文学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