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417900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新

2、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弹,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原子弹。(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

3、和文化的发展。(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一批标志性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着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高新科技发展,高性能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1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

4、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D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解析:选B题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而主要原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2某网站发起了以“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能产生社会效益”为评判标准的主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四大发明”的评选活动。下列科技成果中最符合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所选发明应具有世界首创的基本特征,能够符合此特征的只

5、有B项。A、C、D 三项虽在中国具有首创性,但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仍在他国之后,所以不具有“发明”的特征,均排除。3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解析:选C材料“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科技封锁下,中国的科技依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故C项正确。4上海人民

6、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数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青年喜爱。该书再版()A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人才需要D符合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解析:选C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该书的发行适应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故C项正确。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我国()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

7、制度D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解析:选DA项是在1957年提出的,B项是20世纪60年代,C项是1977年,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是1995年提出的,符合题意,故选D项。主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与科技跨越式发展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史料一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

8、立初期,我国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由可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突出为经济建设培养新生骨干力量。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涉及高考制度的恢复,第二层涉及高考制度的原则。由可知中国教育复兴迈出了重要一步,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史料三表明“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雄厚综合国力。史论形成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

9、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史料二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史料三“神舟5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活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

10、天技术的国家。这一伟大胜利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荣耀和自豪。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料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日)探究据史料说明共同纲领确定的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科教兴国”史料“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11、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探究根据史料,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史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摘编自新华社电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卫

12、星发射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提示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史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探究(2)根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论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提示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影

13、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4)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

14、与学习。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表现时间阶段特点主要表现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建国初期,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19561966年探索中前进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大批教授受到批斗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题组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1(2018江苏高考)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

15、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解析:选B2003年,我国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符合题干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要求,故B项正确。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三者均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要求不符,故A、C、D三项错误。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