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413055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2018课标)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2017江苏单科)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

2、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3.(2018浙江4月选考,5,2分)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4.(2018天津文综)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3、.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5.(2017海南单科)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6.(2017课标)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7.(2016

4、课标)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8.(2016浙江文综)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9.以下关于古代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说法正确的

5、是()A.秦在岭南置郡标志着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B.唐朝的道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C.宣政院是加强对西藏、新疆、青海地区管辖的中央官署D.理藩院是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地位相当于宰相10.王毅在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中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是()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军机处A.B.C.D.11.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宰相刘沆因范师道(侍御史)、赵抃(殿中侍御史)“尝攻其短,阴上书出之”。范师道、赵抃被罢台职

6、以后,御史中丞张昪抗议说:“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愿明曲直以正名分。”宰相刘沆“亦力诋台官朋党”。张昪怒不可遏,“益论辩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胜,乃请以本官兼一学士守南京”。十二月,罢沆知应天府。据此可知()宰相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监督宰相规范执政御史中丞的设立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A.B.C.D.12.“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

7、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3.(2017天津文综)“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察举制科举制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

8、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取士标准取士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进退一决于程文等第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人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人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材料二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

9、压制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的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摘编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16分)(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9分)15.(2014江苏单科)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

10、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

11、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化”表述有误。2.C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

12、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3.B本题考查行省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本题选B。4.A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

13、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5.B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出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6.A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

14、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是否参与决策,D项错误。7.B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8.B据题意可知要求判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据所学分析,唐代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中书门下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东周诸侯国具有很大独立性,而元行省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西汉州刺史是地方监察长官,明监察御史是

15、中央一级监察长官,排除C项;宋提点刑狱司是中央派出机构,明通政司是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9.A秦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故A项正确;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道不只“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故B项错误;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故C项错误;理藩院的地位与六部相同,而非宰相,故D项错误。10.A三公九卿制属于常规官僚体制,不符合题意,故错误;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为了掌握大权,制衡外朝的官僚机构所设立的,符合题意,故正确;三省六部制也属于常规官僚体制,故错误;“军机处”符合皇帝亲自掌握“秘书机构”以制衡百官的特点,故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11.D材料中“以宰相怒斥之”表明宰相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故错误;依据材料中“御史中丞张昪抗议”可知正确;设立御史中丞不仅仅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故错误;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