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63936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及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一、艺术创作的认识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艺术创作是我们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是主客体的遇合和主客观的统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

2、的放映生活的本质。二、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个要素构成的。在艺术理论中,长期以来把“内容决定形式” 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过时间的检验,毋庸置疑。20 世纪初, 形式主义倾向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中崭露头角,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克莱夫贝尔和洛杰弗莱都是上世纪西欧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主义理论家。贝尔的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 ,全面肯定了绘画艺术的精髓全在于形式结构之中,而内容、情节都无关紧要。内容与形式问题,在我国 80 年代以来艺术理论界的争论有增无减。自吴冠中先生的内容决定形式? 一文发表后,理论面临着实践的挑战。二十多年来,随着唯美艺术

3、品和各种观念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的兴起,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艺术创作过程的自觉状态,淡忘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些艺术品以取悦部分富裕人的审美情趣为能事,以华丽的形式与材料表现苍白的内容与情节。作为艺术创作过程的两个构成要素,内容与形式在艺术品中哪一个更为重要。我们不妨作一下探讨。 三、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色彩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首先造就了属于特定时代的艺术家,而且,不管艺术家自身怎样离群索居,他仍然是属于社会的人,是属于社会生活这个有机体上一个活生

4、生的细胞。因此,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产品,就不可能不反映这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就不可能不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这里要弄清艺术与生活的这种关系,即生活对艺术的先决地位,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不是统一体内的两个方面。我们肯定生活与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而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的内容。艺术内容不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审美意识,它来自客观而不是客观自身。因此,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被误认为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决定与被决定的

5、关系。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当然还是假定的、非现实的,当它需要回转到客观时,那就必须借助于物质材料来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艺术的形式。正如艺术的内容来自客观一样,艺术的形式也同样来自于客观,而非内容产生出来,从中足见客观存在既是艺术内容的源泉,也是艺术形式的源泉。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要经常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

6、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矗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得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每个画家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偏爱,形成这种偏爱是有多种原因的。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

7、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现方式也因人而异。我开始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我们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油画引进后,要成为中国的油画,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了。其实,我觉得争论的意义远不如实践更实际些。四、油画艺术创作的体会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传入中国以后已发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油画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及学术含量,尤其具象写实绘画,包括严格的形、体积塑造、色彩调配、边缘线处理、质感透视、解剖、层次问题、韵律、节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大自然,而且要经过主观提炼、酿造、让灰色具有浑厚、宁静、优雅、高贵的品相,有透明的色彩效果,把一切都融进清沁

8、而温馨的色调中,在绘制过程中力求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而让人体会到一种潜在的诗意以及来自东方的艺术修养,以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过滤掉我们意识里的杂质而成为一种纯粹的静观,追求整体风格呈现出“精神性”的审美意蕴。作为绘画主体的作者本人要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努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是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的艺术作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修养:首先要有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先进的世界观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味;科学

9、的审美观使我们正确的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去追求更高更理想的艺术境界;还要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学识素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表现力;丰富的生活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材料和前提条件。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是绘画创作中必须培养的。不同的绘画语言会体现不同的绘画格调和风格。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而格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评判一件作品“品味格调”的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

10、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独立的美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与存在的实质价值,在创作中不论你选择怎样的题材,使用怎样的技巧,透过平实的视觉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怀、忠于自己的绘画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概括和简化的因素,是否能做到得心应手的简化 ,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素质高低的标准.色彩的表现最能体现艺术家的情感 ,色彩的情感是通过强化色彩和制造特定色调来实现的.风格是创造的结果 ,模仿是形成风格的大忌.参考文摘:章文熙 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一、艺术创作的认识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

11、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艺术创作是我们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是主客体的遇合和主客观的统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的放映生活的本质。二、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个要素构成的。在

12、艺术理论中,长期以来把“内容决定形式” 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过时间的检验,毋庸置疑。20 世纪初, 形式主义倾向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中崭露头角,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克莱夫贝尔和洛杰弗莱都是上世纪西欧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主义理论家。贝尔的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 ,全面肯定了绘画艺术的精髓全在于形式结构之中,而内容、情节都无关紧要。内容与形式问题,在我国 80 年代以来艺术理论界的争论有增无减。自吴冠中先生的内容决定形式? 一文发表后,理论面临着实践的挑战。二十多年来,随着唯美艺术品和各种观念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的兴起,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艺术创作过程的自觉状态,淡忘了艺

13、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些艺术品以取悦部分富裕人的审美情趣为能事,以华丽的形式与材料表现苍白的内容与情节。作为艺术创作过程的两个构成要素,内容与形式在艺术品中哪一个更为重要。我们不妨作一下探讨。 三、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色彩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首先造就了属于特定时代的艺术家,而且,不管艺术家自身怎样离群索居,他仍然是属于社会的人,是属于社会生活这个有机体上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因此,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产品,就不可能不反映这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艺

14、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就不可能不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这里要弄清艺术与生活的这种关系,即生活对艺术的先决地位,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不是统一体内的两个方面。我们肯定生活与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而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的内容。艺术内容不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审美意识,它来自客观而不是客观自身。因此,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被误认为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当然还是假定的、非现实的,当它需要

15、回转到客观时,那就必须借助于物质材料来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艺术的形式。正如艺术的内容来自客观一样,艺术的形式也同样来自于客观,而非内容产生出来,从中足见客观存在既是艺术内容的源泉,也是艺术形式的源泉。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要经常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

16、神,使学生受到教育。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矗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得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每个画家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偏爱,形成这种偏爱是有多种原因的。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现方式也因人而异。我开始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我们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油画引进后,要成为中国的油画,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了。其实,我觉得争论的意义远不如实践更实际些。四、油画艺术创作的体会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传入中国以后已发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油画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及学术含量,尤其具象写实绘画,包括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