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378775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7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制度是A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2

2、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3.“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4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

3、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可见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参与国是,地位逐步提高C凌驾于六部之上,正式统率六部 D.掌有决策权,日益威胁皇权5.英国外交家密迪乐(18151868年)在中国人及其叛乱一书中说:“我原本对叛军心怀同情,希望它能取而代之(清政府),没想到天王如此倨傲如此愚蠢,把我的同情心撕成碎片。”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和支持 B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C拜上帝教理论引起列强愤怒 D没有网罗知识分子,排斥人才6.严复在评价近代某一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

4、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这场战争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C.揭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D.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7.1912年8月21日的民权画报发表了漫画改头换面。画中一个站立的人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四肢和躯干是繁体字“拿破仑”。该漫画最适合于A.肯定孙中山革除帝制的意义 B.揭露袁世凯的专权野心C.讽刺清政府的最后挣扎D.反对照搬法国共和政体8.“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是二十一条带给中国人的国耻的一种延后的爆发。在人们看来,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归根溯源,就是皖系的亲日政策。

5、因此,种种跟日本签订的条约,在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中,都被人们再一次想起”。材料认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国民政府的无能9.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 太平天国诏旨 图二 湖北军政府告示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B图二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10.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6、,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期分别是A.国民大革命时期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C.红军长征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1.中共郑重宣布:“(一)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国共以三民主义为基础,进行第一次合作 B.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C.大敌当前,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D.抗战胜

7、利,中共为和平建国做出让步12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慰抚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13.“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今后我们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

8、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以讨论新中国的成立为主题 B.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表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14.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一届人大接受共同纲领为国家的施政纲领B二届人大期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写入宪法15.1982年

9、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161987年5月10日母亲节,一些台湾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 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在国共内战中部分“老兵”被迫离乡B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曾经长期对峙,处于隔绝状态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

10、民间交流奠定基础1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独立自主方针 B不结盟政策C另起炉灶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8.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对当年的会议有这样一段描述:“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也没有去破坏或削弱西方的防务联盟。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A强调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严重性 B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此次会议C以实际行

11、动实践“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干涉别国内政19.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美国打开中国市场 B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C有利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D中美结盟应对苏联的威胁20.以下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节选:“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

12、的。”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卷 (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3分,第24小题10分,第25小题10分。21(13分)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

13、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

14、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3分)(2)材料二认为,“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行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立的目的。(4分)(4)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4分)22(13分)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