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378572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区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联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考试形式:开卷)第卷 选择题(共25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25分)1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B C D3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

2、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正式开启,人们对其历史更加关注。如表关于“一带一路”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正确的是史实结论 张骞出使西域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丝绸之路通到安息 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达两河流域 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 隋文帝开凿大运河 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A B C D4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5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3、进程。下列科技创新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改进造纸术 司南的出现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 B CD6“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7“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有关这一主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C元朝时我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康熙帝册封五世达赖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8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

4、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9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10“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种行为最早出现在哪在时期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

5、法 C辛亥革命前后 D新文化运动11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12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鲁迅先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咏赞:“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使民主共和的

6、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3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A新中国成立后B三大改造完成后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B英国革命呼唤着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D殖民扩张急需政权的强有力支持15以比较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之一。华盛顿、拿破仑、亚历山大二世作为著名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 B建立了资产阶级帝国,打击了封建势力

7、 C废除了农奴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发并实施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1863年,林肯政府开始实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者相同的历史作用是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消除了种族之间的矛盾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都解放了劳动力 A B C D17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 下列世界工业生产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反映了18501913年世界工业

8、发展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年份18501870189019001913指数920415910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殖民扩张获得巨额利润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A B C D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罗斯福新政20. 罗斯福新政时期工程规划署印发了一张海报工作付酬的美国,这宣传的是新政的哪一项措施? A恢复银行信用

9、B调整农业 C兴办公共工程 D对工业的调整21. 下列不属于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的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D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2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原子弹首次爆炸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C美苏两极格局局面正式形成 D“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232010年1月,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随着全球化的

10、推进,要想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核扩散等全球课题,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调。”这篇社论表明 A日本欲以此树立大国形象,充当全球化的领导者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24. 扬州建城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沟建邗城,今年是扬州城建城多少周年。 A. 2499 B. 2500 C. 2501 D. 250225. 近代扬州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下列属于不属于扬州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是 A. 朱自清 B. 史可法 C. 江上青 D. 吴征镒第卷 非选择题(共2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11、三题,26题9分;27题8分;28题8分,共25分)26(9分)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打破了商周以来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开民间办学之风,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以教育为其终身事业的文化工作者。 孔子倡导根据学生个性给予针对性的点拨,对于后世教育工作启发甚大。(1)根据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2分)材料二: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2)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1分) 他主持的变法中教育方面的内容是什么?(1分)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用白话文

12、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以白话文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3)这一运动中谁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显示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分)材料四: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一措施?(1分)材料五: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

13、制,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5)材料五是指哪一学制?(1分)阅读材料四、五归纳,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教育的发展上有哪些特点?(2分)27(8分) “中国梦”,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梦醒时分】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割台湾,偿白银两百兆始。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1)材料一中梁启超说的“唤醒吾国四千年大梦”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团结之梦】材料二(2)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复兴之梦】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