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370189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纲册课节知识点内容幼儿运动技能形成与幼儿身心发展运动技能1、 定义2、 作用3、 分类1、 也称操作技能,是由有组织、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活动之中。2、 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3、 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连续型运动技能与开放型运动技能;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判断题。 1.运动技能是任意的动作组合。【 】2.运动技能是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1、 粗放型运动2、 细微性运动1、3-4岁幼儿能用交替步下楼梯;能单脚跳着走;能从15-25厘米的高度往下跳;能双脚立定跳远

2、;能灵活头球;会翻跟头。4-5岁幼儿:两脚能轮换着轻轻地跳着走;能短时间闭目单脚站立;能从30厘米的高处跳下来。5-6岁的幼儿:能助跑跳过不少50厘米的宽度;能绕弯跑步;能单脚跳着走;能接球。2、从粗放的手臂运动到整只手的抓握,再到手指对物体的简单控制,直至手指对物体的精细控制。3.跑步、翻跟头属于细微型运动技能。【 】4.打鼓属于间断型运动技能。【 】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过程定向阶段模仿阶段整合阶段熟练阶段1.动觉是一种反常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外部感觉。【 】2.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力量感、距离感都是动觉。【 】3.模仿阶段是幼儿掌控运动技能的必要前提。【 】4.整合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

3、键环节,是从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 】5.熟练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措施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性遵循规律,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将体育与其他教育资源整合-判断题1. 体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 】2. 教师或其他人对幼儿的评价属于内反馈。【 】3. 走步时落地的轻重、方向所提供的动觉反馈是外反馈。【 】-选择题1. 从现实生活事件中提练体育活动的主题素材、构思体育游戏情节的方法是【 】A.角色衍生法 B.故事借鉴法 C.事件提炼法 D.器械相关法2.格局故事内容来构思体育活动清洁的方法叫做

4、【 】 A.角色延衍法 B.故事借鉴法 C.事件提炼法 D.器械相关法3.根据体育动作和活动方式特点,选择相关的或相似的事物作为体育活动的角色,从而生出某种活动情节的方法叫做【 】 A.角色延伸法 B.故事借鉴法 C.实践提炼法 D.器械相关法4.根据体育活动使用的器械的特点来构造活动情节的方法叫做【 】 A.角色延伸法 B.故事借鉴法 C.事件提炼法 D.器械相关法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认知能力与智育1、 认知的基本概念2、 认知、智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3、 智育1、 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是智力活动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

5、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2、 知识通过认识活动而获得;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3、 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1. 认知活动的水平即认知能力。【 】2. 认知就是智力。【 】3. 幼儿的智力发展就是指记忆力的发展。【 】4. 判断幼儿知识的指标也是判断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指标。【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1、 一般2、 具体1、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能正确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探索,幼儿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有目

6、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的事物,并发现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变化,同时,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会比较事物的不同点或物体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进行排序。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能根据某些事物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2、科学领域方面,语言领域方面,社会领域方面5.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6. 数学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过程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判断题1. 知识的巩固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是掌握只是关键的一

7、环,是领会、运用知识的前提。【 】2. 没有自觉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是无意识记。【 】3. 运用有关的经验来理解材料、进行的识记是机械识记。【 】4. 保持是由识记通向再认和回忆所必经的环节。【 】5. 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百分之四十时,效果最好。【 】6. 能再认得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不一定能再认。【 】7. 知识系统化是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8. 按照一定的目的,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识记是有意识记。【 】9. 保持是对识记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10. 知识的巩固就是依据某种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11. 理性认识阶段是

8、领会知识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高级阶段。12. 逻辑记忆也称为词语逻辑记忆。-选择题1、 下面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A记忆B表象C想象D思维2、 下面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思维3、 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来达到直观的目的的是( )A电教手段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模像直观4、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像的感知来达到直观的目的的是( )A电教手段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模像直观4、 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来达到直观的目的的是( )A动作手段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模像直观5、 通过动作的演示、示范等来达到直观的目的的是( )A电教手段B动作手段C言语直观D模像直观6、 利用幻

9、灯、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课件等多种形式达到直观的目的的是( )A电教手段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模像直观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措施1、 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2、 培养幼儿感知观察力3、 培养幼儿注意力4、 培养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1、 感知觉是认识的前提,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观察是有意的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知能力主要是培养观察力。2、 幼儿是记忆迅速发展的时期,无意记忆处于形成发展的质变阶段。3、 创造力是架在才能与个性之间的桥梁。4、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它是创造发展的必要条件。5、 幼儿感知活动初期是有意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过度到无意感

10、知。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1、 意义、作用2、 与品德1、 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有助于幼儿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有助于幼儿将来健全人格的构建2、 社会规范的接受是指个体把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并实际做出相应的行为的过程。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1、社会规范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2、社会规范可以作为评价个体行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3、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内在需要上,从而达到知行统一。1、 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心理品质,()是构建品德结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A

11、婴儿期B学龄期C幼儿期D青年期2、 “习与性成,圣贤同归”说明了培养()的重要性。A行为习惯B公德意识C法律观念D性格品质3、 下面不属于模仿阶段幼儿规范行为特点的是()A主动性B模糊性C次稳定性D工具性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1、 社会规范2、 规范行为1、 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尊敬家人,待人热情有礼貌;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有爱互助;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2、 与自我有关的规范行为;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与任务相关的规范行为1、幼儿园是培养、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2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以纠偏为主,塑造为辅。3规范行为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

12、现出来的具有品德性质的行为。4、 下面不属于服从阶段幼儿规范行为特点的是()A盲目性B模糊性C工具性D情景性5、 ()是培养、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A公园B社区C幼儿园D家庭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1、 有关理论2、 接受过程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 服从阶段,模仿阶段1自律即依据自己认可的外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2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反映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3模仿行为水平高于服从行为水平,所以模仿行为可以取代服从行为。6、 美国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提出的惩罚原则是()A先他律后自律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一岁一分钟原则D加一原则7、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的表现上。A外在行为B外在要求C内在要求D内在需要8、 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原则。A先他律后自律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一岁一分钟原则D加一原则德育的心理依据及其有效措施措施1、 讲道理,提出要求2、 参与活动,反复实践3、 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4、 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1、 家庭是促使幼儿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2、 奖惩的运用原则是以批评为主,表扬适度;纠偏为主,塑造为辅。3、 在对幼儿实施惩罚时,应该以温和惩罚为主,暂时隔离是温和又有效的方法。4、 自我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