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636639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六上册科学实验及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一、P18第6课 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此时水的温度是 摄氏度。【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即:摄氏度 二、P38第14课 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

2、】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三、P34第

3、12课 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

4、水底。【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重量;(3)改变水的密度。四、P60第21课 空气的成分【实验名称】分析空气的成分【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成分【实验器材】盛有红水(便于观察)的水槽、去掉底的塑料瓶(集气瓶)、蜡烛、火柴、粘有蜡烛油的玻璃片。【实验步骤】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入水槽内。2、在没有点燃蜡烛时,罩上塑料瓶,此时瓶内外水面相平。3、点燃蜡烛,再把塑料瓶罩上,我们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熄灭,同时水慢慢涌进瓶内,水面高出瓶外。这说明燃烧消耗一部分空气,即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氧气)。4、小心拧开瓶盖,划燃火柴,迅速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这又说明

5、燃烧剩余的空气不再支持燃烧。不足:拧开瓶盖时,外面的空气进入一部分,即使很迅速也会影响到现象,火焰不会立刻熄灭或者是根本不熄灭。因此,塑料瓶换为集气瓶。改进:4、一手按住瓶,一手伸进水中托住玻璃片,移出水槽,正立在桌上,迅速移开玻璃片,划燃火柴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刻熄灭。玻璃片的不足:把玻璃片放入水槽中,玻璃片与水槽底紧紧贴在一起,不易取出,用力大了,易划伤手。改进方法:把玻璃片向下的一面均匀粘上几滴蜡油,使用方便好用。【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组成。【实验说明】实验课中只要用到火柴,必须准备污物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年级上册一、P4第2课 我们的营

6、养【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说明: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

7、明状的油渍。说明: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二、P12第5课 怎样加快溶解【实验名称】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冰糖、小锤、冷水、热水。【实验步骤】(一)搅拌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到:被搅拌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没有被搅拌的烧杯

8、中的冰糖溶解得慢。结论: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二)用热水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到: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结论: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三)研碎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到: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没研成粉末的溶解得慢。结论: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实验说明】1、本课是学生进入科学学习以来,第一次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对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好相同和不同材料,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2、三种方法同时使用,会

9、使物体溶解得更快。三、P20第9课 植物的根【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实验说明】1、玻璃杯可用量筒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10、。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四、P28第11课 植物的叶(二)【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实验步骤】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11、五、P30第12课 植物的茎【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实验步骤】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说明】1、凤仙花俗称:指甲桃。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

12、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六、P34第13课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实验说明】1、规范使用酒精灯。2、本实验中要引导

13、孩子:(1)感觉:塑料袋热,而且有一股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2)看: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升。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3、如果用“纸蛇”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七、P36第14课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压缩空气实验【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实验【实验器材】注射器、橡皮。【实验步骤】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吸进空气。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4、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

14、内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实验说明】手压活塞,用力要均匀,不要猛压。(二)气球的反冲实验【实验名称】气球的反冲实验【实验器材】气球、曲别针、透明板、塑料线、小车。【实验步骤】1、把曲别针做成一金属环,粘贴在气球上。2、让金属环穿过拉直的塑料线,把线拉平。3、将气球吹起松手,看现象。【实验现象】气球吹起松手,会在铁丝上飞行。【实验说明】此实验还可以这样做:把气球吹足气,固定在小车上,松手看现象:看到小车会运动。【实验结论】气球内部的气体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反冲。八、P40第16课 瓶“吞”鸡蛋的秘密【实

15、验名称】研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目的】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器材】玻璃杯、硬板、水。【实验步骤】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将硬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2、先用手按住硬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到,硬板不会掉下来。3、将倒过来的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说明】1、瓶“吞”鸡蛋是本课的一个导入实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引人大气压力实验探究。注意:选择瓶口要略小于鸡蛋“腰围”的瓶子,鸡蛋剥去外壳,为了封闭好,鸡蛋沾上水会更好,而且实验时小头朝下。2、还可这样做实验: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迅速塞住瓶口,鸡蛋被“吞”进去。3、实验完毕,鸡蛋不易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