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356451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1.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Word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北渚(zh)眇眇(mio)骋望(chng)停杯投箸(zh)B.水裔(y)偕逝(xi)修葺(q)玉盘珍馐(xi)C.骤得(zhu)薜荔(p)千载(zi)塞上长城(si)D.柏树(bi)寤寐(mi)潺湲(yun)两朝开济(j)解析A项,“渚”应读“zh”。C项,“薜”应读“b”。D项,“济”应读“j”。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将以遗兮远者遗:赠送。与佳期兮夕张佳期:美好的时光。B.搴汀洲兮杜若搴:采摘。聊逍遥兮容与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C.玉盘珍馐直万钱直:只。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D.三顾

2、频烦天下计顾:顾念,顾惜。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衡量人物差等之意。解析A项,佳期:佳,佳人;期,约会。C项,直:通“值”。D项,顾:拜访。答案B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麋何食兮庭中丞相祠堂何处寻B.安能行叹复坐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酌酒以自宽云无心以出岫D.镜中衰鬓已先斑学不可以已解析B项,安:副词,表示反问,怎么。A项,何:代词,为什么/代词,哪里。C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不译。D项,已:副词,已经/动词,停止。答案B4下列诗句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

3、.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解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词、虚词联结。A、B、D三项都具有这一特点。C项中用了动词。答案C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上句或下句。(1)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2)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其四)(3)蜀相中说一代名相壮志未酬,引起后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4)小楼一夜听春雨,。,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答案(1)聊逍遥兮容与(2)安能行叹复坐愁举杯断绝歌路难(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二、阅读理解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

4、这首诗,完成第68题。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诗歌前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亮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7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自”“空”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

5、”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婉转动听,可有谁听呢?借此突出了诸葛武侯祠的寂寞、荒凉、凄清,由此自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8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1题。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如何理解“书愤”之“愤”?抒发了诗

6、人怎样的感情?是怎么表现的?参考答案诗人“愤”的是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是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10诗歌的首联、尾联十分重要,尤其是对表达诗的主旨、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要说说你对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的理解。参考答案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以及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的卑劣行径的斥责,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现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

7、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愤,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11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时光虚掷,壮志难酬,而根源

8、则是朝中奸人的作梗、破坏,诗人心中之“愤”怎能不涌上笔端?(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3题。拟行路难(其六)南朝宋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蹀躞(dixi):小步走路的样子。12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诗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鲍照出身“孤门细族”,在当时受到门阀制度的

9、压抑,一生都不得志,因此,诗人内心的愤懑之情难以抑制,发出了“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激愤之声。13诗人已经在享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自嘲?“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两句对揭示全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诗人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这并不符合诗人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因此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诗人思想上的矛盾,所以在诗的结尾,诗人又由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变而为对牢骚愁怨的抒发。最后两句诗人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历史的层面,提高到历史的高度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遭遇,而是自古皆然。这样就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10、。(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5题。恨别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14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痛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15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你

11、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如答不同意,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三、表达交流16请以屈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的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答案示例(

12、1)屈原是孤独的,在窒息的腐朽中,在黑暗的浑浊的庙堂中挣扎拼搏;但他在孤独中看到了故土真正的悲哀,为迷茫的志士点燃了一束照亮希望的火把。(2)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彷徨的勇士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阅读经典,应当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叙事的角度与方式,注意。阅读要不时停下来,慢慢体会、琢磨,有时不妨放声朗读。参考答案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语言的节奏、语气、修辞,乃至句式等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