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26355986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第15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作者介绍】韩非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2、。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

3、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5.初步接触文言文,

4、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5、。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2.简介出处,了

6、解作者。(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

7、杀的武器。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1.咬文嚼字。(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矛”锐利,“盾”坚固。)(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

8、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

9、、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

10、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五、作业设计: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

11、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2)了解“楚人”。“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鬻”是

12、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4.了解事情的经过。(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

13、,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5)指导朗读。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

14、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5.了解事情的结果。(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5、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6.了解后人评价。(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