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355958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设计地理湘教浙江专用选修六讲义:第一、二章 章末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二章章末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963年,图甲中湖泊的面积有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 000平方千米。专家预测,如果不对该湖采取切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材料二图乙为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图甲图乙(1)试分析图甲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6分)(2)指出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解决对策。(6分)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及解决对策。图甲湖泊为内流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包括泥沙淤积;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2、造成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其解决对策是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答案(1)泥沙淤塞,导致湖面缩小;气候变暖变干,降水少,蒸发旺盛;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2)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2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材料A城市是乌斯怀亚市,在印第安语中,它的意思是“观赏落日的海湾”,它一直是一个旅游城市,但某年旅游季节却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白天上班的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1)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2分)(2)该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是_。(

3、4分)(3)B国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较,该地区发展畜牧业在气候上的优势是_;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_。(4分)解析从乌斯怀亚的地理位置分析,它非常靠近南极洲,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大量紫外线到达地面,造成很大的危害。B国(阿根廷)有潘帕斯草原,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其畜牧业发达具有气候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答案(1)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2)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会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3)气候温和,降水较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3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

4、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理由。(5分)(2)图中地和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5分)答案(1)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2)地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地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度放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4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

5、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的新型潜在能源。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据初步估算,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约为211015 m3,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倍,足够人类使用千年以上。美国、日本等国均已经在各自海域发现并开采出天然气水合物。2007年,我国在A远景区(下图)首次采集到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可燃冰样品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预测远景区)分布示意图(下图)。 (1)描述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A远景区可燃冰资源极其丰富,但至今仍未进入商业

6、开发阶段,分析A远景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3)B远景区南、北两侧地形区出产的农产品均以品质高而著称,试比较其品质高的自然原因的差异。(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以及形成条件“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图中可燃冰资源的具体分布区,不难总结出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第(2)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分析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根据所学的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的知识来分析,开发矿产资源会影响地形地质水文生物等,利

7、用过程中会影响气候,造成环境污染。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开发不慎可能导致天然气泄漏,加剧全球变暖;A远景区位于我国南海大陆架,开发可能引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甚至可能引发海啸,危害沿海人类活动;开发活动会破坏海洋环境,危害生物多样性。第(3)题,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B远景区南、北两侧地形区出产的农产品之所以品质高,其主要自然原因都是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地形和位置不同引起的气候差异。北侧位于河西走廊,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南侧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能加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使瓜果之

8、类色泽鲜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从而出产优质农产品。答案(1)总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山、漠河)等拥有永久冻土的地区。 (2)开发不慎可能导致天然气泄漏,加剧全球变暖;引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可能引发海啸,危害沿海人类活动;破坏海洋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北侧: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南侧: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或地势高,气温低,所以作物生长周期长。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十二五”内蒙古自治区的风电发展要以风电消纳为导向,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3 300万千瓦,超过了三峡的装机容

9、量。材料二下图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及某地景观图。(1)图中该地的居民正在为“输煤”还是“输电”而苦恼,请你帮其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6分)(2)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开发风电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分析输电和输煤各自的优缺点即可。第(2)题,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资源本身的特点、开发利用难度、成本和需求状况等方面分析。答案(1)选择一:输煤。理由:对当地的污染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选择二:输电。理由:交通运输压力小,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输电的成本相对较低而电价较高,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2)接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成本

10、低,有利于大规模建设风电站;风能为清洁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减少对生物能的使用,保护植被,有利于荒漠化的防治。6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2015年6月25日,第二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材料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三“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4分)(

11、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6分)解析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应主要围绕保土保肥。第(3)题,要确定b、c、d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人口稠密;耕地总量少;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再回归到图中,

12、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符号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符号,再分析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从图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答案(1)B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13、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风能资源富集区,拥有全国50%的风能资源,风电产业发展迅猛。下图为我国有效风能和主要风电场分布图。材料二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于普通用户自建的发电设施所产生的清洁能源,公司将按国家规定电价予以全额收购。分布式电源是指位于用户建筑附近,单个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发电设备,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所有清洁能源。(1)描述我国风能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4分)(2)分析内蒙古东部大力开发风能资源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4分)(3)分析我国推广分布式电源的重要意义。(2分)解析第(1)题,据图指出总体分布趋势和

14、两个富集区即可。第(2)题,内蒙古东部开发风能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高原地区风力大且大风日数多:二是地势平坦,土地充足,利于风电场的建设。第(3)题,分布式电源利用的主要是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可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答案(1)分布不均。由沿海向内陆先减少后增多;主要有两个富集区,即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2)位于西北高原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大,大风日数较多,风力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充足,地价较低,利于风电场建设。(3)可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经历了60年的德国雕像。材料二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8.26亿亩,与2006年相比,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93.75万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人均耕地警戒线约相当于0.8亩。(1)破坏德国雕像的物质最可能是_,它来自_的燃烧。(2分)(2)为减少破坏德国雕像物质的排放,可采取的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