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35585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 九、人口与生态脚印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将会多至90到100亿。2020年7月,世界人口基金会发表了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世界人口6712080198,且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20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有人问,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和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

2、由马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得到世界公认。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人类的生态脚印就是可供人们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纤维生产、维持能源消耗和容纳基础设施的全部陆地和海洋面积。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有114亿公顷适于农业生产的陆地和海洋面积,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平均生态脚印

3、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很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资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人类从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其生态脚印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思议的,并且,社会愈发达,脚印的面积愈大。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蓝色的星球早已是超负荷地承受着人类的脚印。人类给地球留下的脚印是黑色还是绿色,完全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

4、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都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起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1、(2分)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于“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所作的回答2.(2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 、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 ) ( )3.(2分)什么是人类的“生态脚印”?4.(4分)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文章,说说它们分别印证了文中的什么内容?【材料一】美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20还不到,却要靠世界资源的

5、1/6来过活。以水为例,美国居民家中冷热水24小时充足供应,洗涤洗浴冲厕所都是大开龙头任其流淌。【材料二】生命地球报告指出:从1961年到现在,“人类生态脚印”比从前扩大了三倍,而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一直超过自然界再生资源的速度。印证一:印证二:十、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

6、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

7、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

8、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1.(2分)指出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

9、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 ) ( )2.(2分)有的科学家为什么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3.(3分)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具体体现是什么?4.(3分)第四段“进行老鼠心脏移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十一、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

10、里的植物越来越少。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

11、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

12、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1.(2分)指出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当土壤温度达到4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 )(2)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释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 )2.(3分)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3.(2分)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3分)第四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十二、动物也在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

13、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是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件事情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

14、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

15、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日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害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1.(2分)指出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 ) ( )2.(2分)文章第3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2分)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4分)文章第6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十三、识别人脸的技术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