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6355684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城市、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01第卷一、语官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读着海,海是古老的书最,古老得 ,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沧桑浮沉?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 的生存死灭?海里有机界的演化有过怎样 的革命的飞跃?A.不可理喻 动入心弦 波澜壮阔 B.不可理喻 动人心魄 波诡云谲C.不可思议 动人心弦 波谲云诡 D.不可思议 动人心魄 波澜壮阔【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

2、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解答】“不可理喻”是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可思议”是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语境是海古老的无法想象,故选“不可思议”。“动人心弦”是激动人心;非常动人。“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语境是形容生存死灭,是摄人心魄,让人震惊,故选“动人心魄”。“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谲云诡”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波

3、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语境是革命的飞跃,形容革命声势浩大,故选“波澜壮阔”。故选:D。【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 为此,它们才有着知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

4、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肥叶鲜,慵懒而富态。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A. B. C. 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解答】文段主要是写出黄山绝壁松外形上特点和内在精神品质。由“那些而这些”构成转折关系;“这绝壁之松”紧承的“绝壁松”,的“富于弹性”和的“更多地吸取阳光”解说的“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

5、出来”,再据先树干后枝叶的顺序可确定的顺序;据的“绝壁松”可知,它与语意相连,“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与后文“非凡的性格与精神”衔接紧密,应放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故选:A。【点评】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江东

6、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B.即今江表尚恬熙,忘却前回饮马时。C.江左风流今有几,逢春不要人憔悴。D.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B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C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D江干:成都江边地区。故选:D。【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

7、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4.对下面一段文字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延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来了,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就和猪同归于尽了。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分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语

8、段,理解寓言故事的大意,抓住寓言故事的重点,提取文字寓意。【解答】语段是通过虱子的故事,根据语段可以得知,虱子自以为猪毛是安全的,没有想到住在猪毛里非长久之计,结果很快就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段文字中的虱子没有考虑到长远,所以才有了灾祸,所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项最符合语段的意思,A项只谈到虱子遭殃,没有谈到为何会遭殃,没有标明虱子没有长远的考虑,C项仅仅表明了安危祸福的转换,并没有表明为何会如此,D项中虱子不是智者。故选:B。【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

9、缀语句。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组合关键句或短语;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涛

10、,字济之,世居富春。生十一岁时已如成人,尝与客谈论,往往能夺其客议。十四岁诣州学,学左氏春秋,略授其说,即为诸生委曲讲论,如其师。稍长,居苏州。时天子平刘继元,露布至,宁臣当上贺,命吴中文士作表章,更数人,皆不可意。公私作于家,客有持去者,吴士见之大惊,遂有名于南方。淳化三年,以进士及第,为梓州榷盐院判官。会两川盗起,攻劫州县,公乘贼未至,尽伐近郊林本内城中,且曰:“除贼隐蔽,以修闭守之具,有余可给薪蒸,为久围之备。”身与士卒守堑壁,凡围百日,不能破。贼平,就除观察判官,赐以器币。明年,知益州华阳县。县人苦兵劫,皆逃失业,朝下令,许民能倍租入官者皆得占其田,既而良田尽为大豪所夺,而逃人归者不复

11、得。公至,则手判讼牒,以谓恤乱抚人,不宜利倍租,而使贫人失业,尽夺之,格其诏书不用。真宗方考责能吏,公由兴国召见于长春殿,赐绯鱼袋,即日试于学士院。明日,边臣有急奏,天子诏且亲征。是时,大賊王长寿又劫曹、濮,真宗面语宰相,委公曹州,遂改屯田员外郎以往。至则缚凶人赵谏、赵谔,斩于京师,曹人以宁。使还,举州县吏三十余人,宰相疑其多,公愿署连坐以取信,朝廷从之,所举后皆为能吏。奉使举人连坐,自公始。天禧五年,真宗葬永定陵,诏山陵使:“道路所经,拆民庐舍及城门,以过车舆象物。”公上言先帝封祀,行幸,仪物全盛,不闻所过坏民居。今少府治涂车明器,侈大非礼,且违遗诏务俭薄之意,请裁损之。书奏不听,以疾求去职

12、,迁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越州。明道元年,转太子宾客。公少以文行有名于时,自言吾于天下无一嫌怨。待士君子,必尽其心,虽人出其下,亦未尝敢懈怠。家居有法度,抚养孤幼,极恩爱。常时温和谦厚,真长者。所至必有能称,不幸中废以疾,不得尽其所为。及居西京,不关人事,惟理医药,与方术士语,终日不体。岁时,河南官属诣门请见,惨然肃洁,有威仪,不若老且病者。享年七十有四,以寿终。(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往往能夺其客议 夺:改变 B.除贼隐蔽,以修闭守之具 除:清除C.格其诏书不用 格:搁置 D.自言吾于天下无一嫌怨 嫌:嫌疑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

13、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涛,浙江富春人,少时聪颖过人,后来移居苏州时,试写表章颂扬天子平定刘继元的功绩,其文令吴中文士钦服,他也因此名扬江南。B.谢公任华阳县令时,当地田地被豪强占有,许多逃难归来的百姓无田可耕,他到任后亲自判决相关诉状,为穷苦百姓夺回被占土地。C.谢公出使还朝后,向朝廷举荐了三十多名州县官吏,并签署连坐状来取得朝廷信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举荐的都是贤能官吏。D.谢公温和谦厚,真诚地对待士人君子,所到之处必有能者的称誉,遗憾的是他因病而中途离职,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十四岁诣州学,学左氏春秋,略授其说,即为诸生委曲讲论,如其

14、师。(5分)(2)今少府治涂车明器,侈大非礼,且违遗诏务俭薄之意,请裁损之。(5分)8.谢公为政有哪些待点?请简要概括。(4分)【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及方法。(4)本题考查语段中的人物形象,应结合文本内容,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解答】(1)D“嫌”,怨恨,译文:自己说自己在天下没有一个怨恨的。(2)C“并签署连坐状来取得朝廷信任”错,原文第四段提到“使还,举州县吏三十余人,宰相疑其多,公愿暑连坐以取信,朝廷从之,

15、所举后皆为能吏”,他向朝廷举荐了三十多名州县官吏,宰相认为他举荐太多,对他有所怀疑,他表示愿意签署连坐状来让朝廷相信,朝廷听从了他举荐的意见,这里只是表示愿意签署,并没有签署连坐状。(3)“诣”,前往;“委曲”,详细。译文:(谢公)十四岁前往州学求学,学习左氏春秋,老师粗略传授其中的内容,他就能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就像是他们的老师。“治”,备办;“明器”,冥器;“侈大”,奢侈;“裁损”,裁减。译文:现在少府备办送葬用的泥车冥器,奢侈而不合礼制,而且违背了遗诏追求节俭的意思,请求裁减。(4)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为政”二字,从原文中找到为政方面的语段或句子来分析为政的特点。语段的第二段交代他在做梓州榷盐院判官时,两川盗起,他在盗贼还没到时,就把近郊林木都砍伐,送到城中,用来修造守城的器具,做好被长久包围的准备,这表明他有谋略有胆识。语段第三段交代他在益州华阳县时,良田都被豪贵占据,他一去就抚恤百姓,不允许加倍收租,让贫苦的人无田可种的,夺走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