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下 四 《鱼我所欲也》复习素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35400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下 四 《鱼我所欲也》复习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贵州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下 四 《鱼我所欲也》复习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下 四 《鱼我所欲也》复习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下 四 《鱼我所欲也》复习素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鱼我所欲也课标篇目 孟子考情搜索:13黔西南以课内外对比形式考查,10铜仁以课内单篇阅读形式考查。原文呈现段层精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1段: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

2、观点并进行道理论证,进一步指贤者因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第层:提出本文的论点;第层: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行人、乞丐和见利忘义

3、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论证思路】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写作特色】(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嗟来之食”,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这种比喻取义浅近,即使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趣味。【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