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349038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研修三: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我一直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方面是表现得很突出的。可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却发现原来自己的教学思维仍然是那么的循规蹈矩。在教学三代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第三课时,我想通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把五个(五至九)自然段联系起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情感,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很多学生都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例如:学生1:我觉得小猴的做法好,你看他把麦子都种下了地,收获了更多的麦子,这样他就有吃不完的麦子。学生2:我也觉得小猴的做法好。小猪把麦子做成了白面馒头和烙饼,没几天就吃完了。小牛呢,也吃得只剩下半袋麦子,只有小

2、猴,麦囤里堆得满满的,一袋麦子变成了很多麦子。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为小猴的做法称赞。正当我准备抓住这个契机,对小猴的做法加以渲染总结时,我突然听到前排的一个学生正在小声嘀咕着:我觉得小猪的做法也是好的。听到他这么一说,我怔住了:他是不是故意捣乱的,差不多全班同学都认为小猴的做法好。我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轻声地对他说:“你能不能说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呢?”这位同学以为自己说错话里,望着我不敢开口。我没有在意,以为他是随口说说的,又怕耽误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没想到第二天我在检查日记的时候,他的一则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我们上了三代麦子这篇课文,课文说小猪、小牛、小猴对

3、待一袋麦子的不同做法。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小猴的做法很好,可我觉得,快要过年了,小猪做些好吃的过年没什么不好,再说了,我们过年也都吃好东西,像小牛和小猴那样,他们过年就没东西吃了。这可是个性化的见解呀!我陷入了深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不能仅把语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输给学生,更不能因为学生的简单见解而满足,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提高认识水平。别看孩子们小,其实他们的感情比大人还敏感,还丰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融入童心,聆

4、听童声,挖掘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实质。这时我想起了曾经读到的一则教育故事: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风的题目,问学生:“风是什么?会干什么?”孩子们说:“风是妈妈的手,它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风是爱看书的小娃娃,它不停地翻着我的书。”“春风是小剪刀,剪出了柳树的叶子。”“西北风是一群群小坏狼,把我的耳朵咬得痛痛的。”这样无数次地形容,不要管他们所说的合不合理,只要情真就可以,总会有动人的句子出来沁人心脾。是的,最好的答案,就在学生的心里!但最好的答案,还需要老师轻轻地点拨。从这两个小故事中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只能通过教学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得到提升,“打下精神的底子”,而这个内化的过程,须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得以实现。任何幻想越俎代庖的理解或者强加给学生的定论,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再者,阅读教学如果缺失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与思维,以个别学生、老师的体验代替其他学生的体验,文学的再创造空间就会小时殆尽,文学的感染力量就会荡然无存,语文的诗意就会完全失落。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引入作品创设的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品尝体味获得直接真切的感受,为自己构建一个通向理解的平台。让我们从循规蹈矩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改变自身的观念,我们的就会课堂春意盎然,诗意葱茏,生机勃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