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版式介绍.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336233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籍的版式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籍的版式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书籍的版式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书籍的版式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籍的版式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籍的版式介绍.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式:图表上元素(如标题和副标题文本、列表、图片、表格、图表、自选图形和影片)的排列。版式设计的定义:版面的编排设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版式即书籍的规格式样,包括开本、排式、版面、插图等。古代印本书的版式名目繁多,有版框、栏线、界行、书耳、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天头、地脚、行款等。“版框”,指书版一叶文字四周的边框。“栏线”,指围成版框的四周黑线。上方的称“上栏”,下方的称“下栏”,两边的称“左栏”、“右栏”,统称“边栏”或“边阑”。四周单线印的称“四周单边”或“单栏”,单栏多是粗线;四周双线印的叫“四周双边”,双线一般是外粗

2、内细,所以又称为“文武边栏”;上下单线、左右双线印的称“左右双边”。“界行”,又称“界栏”、“边准”,即版框内分行的直线,由古代帛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而来。“版心”,即版框内中心一行,用于折缝,又称“版口”、“书口”、“中缝”。书口印有黑线的称为“黑口”,未印黑线的称“白口”;其中刻有文字的称“口题”,或称“花口”。在版心中,距离上边约四分之一版高处,印有一个形状像鱼的尾巴似的图形,称为“鱼尾”,它是折叠书叶的标记。只刻有一个的称“单鱼尾”;如上下方对称位置各有一个鱼尾,即合称“双鱼尾”。“象鼻”,指黑口本版心上下的黑线,好像象的鼻子垂在胸前。黑线较细的称“细黑口”、“线黑口”或“小黑口”,黑

3、线较粗的或全黑的称“粗黑口”、“大黑口”或“宽墨口”;刻在上栏的称“上黑口”,刻在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刻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书耳”,又称“耳子”、“耳格”,指刻在版框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像是人的耳朵。书耳内多刻本书的篇名(又称“小题”)。耳格中所刻文字称为“耳题”,在左称“左耳题”,在右称“右耳题”,多见于宋、元版书。“天头”,又称“书眉”,是指每张书叶上端版框以外的空白处,即上栏以外的空白纸。“地脚”,又称“下脚”,指每张书面下端版框以外的空白处,即从下栏至切口的空白纸。“行款”,又称“行格”,指版框中正文的字数和行数,通常按半叶计数,称半叶几行,行多少字。如每行字数不一

4、致,则取其最少及最多者记之,另注“不等”二字,如说“十四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或“十五行,行二十七字至三十字”。如有双行小字,而一行中字数与大字相同,则称“小字双行同”;如不同,则径称“小字双行,行多少字”。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图1)。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 版面 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

5、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 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图2)。 白口、黑口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

6、,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宋代书籍印刷品的版面形式书籍的版式和书籍的装帧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随着书籍装订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期,仍普遍使用卷轴装和经折装,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蝴蝶装,这是册页装订的最早形式。 卷轴装图片经折装图片“蝴

7、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 蝴蝶装图片宋代书籍印刷的典型版式图片典型的宋代版式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边框、中缝、行线、注释及版心的大小。边框宋版的边框有粗单边,细单边、四周文武边、两侧文武边等几种形式。 宋版书各种中缝的形式图片中缝 即一版中心的行格,在古代人的文章中多称为版心。行线宋代凡册页装订的书版,都刻有行线(行界),经折装或其他装订方法的书,则无行

8、线。注释宋版书中的注释多为双行小字刻版,开创了我国古代书籍中注释的排列方法,这种形式一直延用到现代。版心的大小宋代的书籍印刷,有大字本、小字本和中字本三种。 印刷术发展到宋代,不但雕版、印刷的技术以十分成熟,而且在书籍艺术上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其版面的装饰、插图的精美、字体的仿古与创新、文字的行款与疏密、版式的精密构图等方面,都体现了印刷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 从书籍的装订形式来说,在宋代以前已经使用过卷轴装、旋风装和经折装,这些装订形式在宋代仍继续使用。但由于他们在加工上过于费工,而且也不便阅读使用,所以,在这种形式下,蝴蝶装就出现了。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

9、,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图)。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版印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既然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不称册,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五代之经书当为蝴蝶装。 旋风装图片今日看蝶装,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有:一是便于一版内刊载整幅图画,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作两半,一面一半,不便阅览;二是因插架时书口向下,四周向外,如遇虫鼠咬损,不易损及文字;三是蝴蝶装书籍存放插架时书口向下,书背向上,灰尘不会进入

10、书内,对保护书籍有利,不像今日之平、精装书,书背向外,天头向上,日久为灰尘所污。其缺点是阅读时,每翻阅一面则遇到两个空白面(无字面)。蝴蝶装因有此弊,为后来的“包背装”所取代。 包背装图片现存古书,有不少是蝴蝶装。如北京图书馆藏有古代蝴蝶装书籍多达三百余种。较早的有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写本王陵变、辽代印装的蒙求、甘肃省武威出土的西夏文佛经等。 线装图片包背装大约出现于南宋中期,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早期的包背装,其包背纸与书页的包裹、粘接方法与蝴蝶装相似,其区别仅在于与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而不是中缝;后来的包背装则以纸捻穿订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订口一侧穿以纸捻,订成书册,然后再包粘包背纸。因其包背纸(封面)包背而不穿纸捻,故称为“包背装”。至于线装,过去许多人都认为起自明代中期,但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宋代也有人使用过线装。它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