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33036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鱼我所欲也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材分析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型新授课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2、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学习生字词。(多媒体显示)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三、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

3、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多媒体显示)(3)翻译下列句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多媒体显示)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3教师出示背诵练

4、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4学生齐背课文。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教学步骤 一、师生齐背课文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

5、“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

6、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明确:“本心”具

7、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

8、“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

9、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五、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舍鱼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不苟得义是本心不是嗟来之食不失本心接受万钟厚禄失其本心作业布置1、导学与优化先关练习题2、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