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325948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皇帝的新装》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皇帝的新装 语言知识积累【音形积累】【字词】1字音蠢(chn)愚蠢傻(sh)傻子款(kun)大款稽(j)滑稽陛(b)陛下赐(c)赏赐爵(ju)爵士御聘(y pn)衔(xin)头衔骇(hi)骇人听闻2多声字3形近字4.词语积累显耀:显示并夸耀。称职: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不可救药:这里比喻人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生丝:用茧缫制成的丝。钦差大臣: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呈报:用公文报告上级。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比喻没有主见。滑稽:言语、行动引人发笑。教材文体感知【品思题目】这篇

2、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以“皇帝的新装”为题,别具匠心。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走近作者】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

3、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研习教材重难点语篇结构分析这篇童话通过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以分成五部分:(1)皇帝爱新装。 (第1段) 序幕(2)骗子“做”新装。(第24段) 开端(3)君臣看新装。 (第518段) 发展(4)皇帝游行

4、穿新装。(第1932段) 高潮(5)童言揭穿假新装。(第3336段) 结局语篇脉络梳理 (引子) 爱新装奢侈、虚荣(开端) 做新装昏庸、无能皇帝的新装 (发展) 看新装狡猾、虚伪(高潮) 穿新装愚蠢透顶(结局) 展新装自欺欺人重点语段品读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他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说:“皇上在会议室里。”但是人们一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品味】介绍故事的主人公。皇帝为了穿新衣,他不惜花掉一

5、切金银财宝;他不关心军队,不去看戏,也不游公园,穿新衣就是一切;他每一天每一点钟要换一套衣服,差不多整天都在更衣室里。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新衣成癖的人。这一段是故事的铺垫,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作了有力的伏笔。【体会】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2.“我很想知道他们织布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他立刻就想起了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这布的。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在。他相信他自己是用不着害怕的。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比较妥当。全城

6、的人都听说过这种布料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很想趁这机会来测验一下,看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品味】对皇帝进行心理刻画,写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复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但他转念一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转折。接着是第二次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7、。【体会】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3.这么着,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品味】最后演出了皇帝赤身露体举行大游行的丑剧,这是高潮。游行之始,老百姓也只得跟着说假话,这与小孩子敢讲真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会】语言有心理的矛盾造成了一种喜剧性的效果。4.“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

8、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品味】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这一段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以皇帝为头子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伙地地道道的笨蛋,比真的骗子更虚伪。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只有纯洁、天真无邪的小孩才敢于说出真话。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体会】让一个孩子戳穿骗局,是因为孩子敢于说真话。同

9、时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整体感悟鉴赏皇帝的新装深意藏在审丑中张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文章开篇介绍这位皇帝,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唯独喜欢穿着打扮,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换新衣服。这带有夸张、荒诞的笔法介绍,为后文骗子行骗埋下了伏笔,是骗子行骗的前提和条件。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妆扮过了头以致成“癖”,对一个男性皇帝来说似有些“不正常”。可以想见,皇帝的这一“癖好”早已名满天下,四海皆知。而两个骗子也早有耳闻,他们投其所好,预谋已久,精心设计了骗局

10、,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而且这种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狡黠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圈套:本来是空无一物,但谁要点明真相,谁就等于自己承认自己是蠢材或不称职。这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辞,后文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骗子的高明在于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自私与虚伪、虚荣不管什么人都不愿承认或不愿意被人看作蠢材或不称职,所以也就无人敢点破真相。更可笑的是,愚蠢的皇帝竟想拿这种衣服做“测智器”和检验别人是否职称的“试金石”,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证明愚蠢和不称职。真是“尚未衡量别人,先称出了自己的斤量”。更可悲的是,明明是

11、“愚蠢得不可救药”,自己却意识不到,自我感觉始终过分良好,甚至“自以为聪明”;即使一旦察觉,也不敢、不愿正视,更不要说公开承认。这种主、客观的分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笑”的因子。最后又飞来神笔,借小孩的一声高叫:“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石破天惊,让所有的“故事中人”,包括皇帝自己,都由“未知”变为“已知”,明白这是一场骗局,但皇帝为了维护“面子”,也要维护自己的“良好感觉”,却硬要将这出已经戳穿的闹剧继续“演”下去,“演”到底。如果说以前的“表演”还带有不自觉性,甚至还有某种主观上的“真诚性”,现在却成了自觉的“表演”,自欺欺人:“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

12、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时,“人物”(角色)与“读者”(观众)都处于“全知”状态;面对这场被捉弄(甚至是自愿被捉弄)的大闹剧,再想到“被捉弄者”(并且此时正在起劲地表演着)都是些平时道貌岸然的“高贵者”(国王、大臣),而“捉弄者”(也是这场闹剧的导演)竟然是两个其实并不高明的“小骗子”,读者(观众)怎能不发出哄堂大笑。整篇童话,从头至尾,一个个粉墨登场的人物丑态百出:骗子的狡诈,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昏庸从游行大典的准备乃至庆典的整个过程,笼罩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荒诞无耻的阴霾。在这出丑剧中,始作俑者是骗子,起催化剂作用者是大臣,集愚昧与骄横之大成者是皇帝,荒诞之中道出一句诚实的竟是一

13、个小孩。孩子是真的化身,美的化身。这里真、善、美与假、丑、恶构成鲜明对比。疑难问题探究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纲:既是两个骗子行骗成功的“法宝”,也是皇帝和其他官员甘心受骗的“玄机”,更是揭露其愚蠢、虚伪丑恶本质的切入点。2.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他们不同在哪里?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把

14、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展开。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描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

15、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有概括,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表现了他当时的惶恐心态。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老大臣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帝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自欺欺人、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3. 这场骗局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童言无忌,这句话说出了谁也不敢说的真相,让人信服,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