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92706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4 苏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 目录【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

2、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

3、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原文】十年(1)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读音jin)(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8)入见。问:“何以战(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专也(11),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2),民弗(25)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读音b),弗

4、敢加(28)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14),神弗福也(15)。”公曰:“小大之狱(16),虽不能察(29),必以情。”对曰:“忠(26)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7)。公将鼓之(18)。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3)。公将驰之(19)。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0);登轼(读音sh,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1),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22),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3),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乱,望其旗靡(

5、读音m)(24),故逐之。”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4)曹刿(gu):鲁国人。(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6)间(jin):参与。(7)鄙 :浅陋,无知.(8)乃:于是,就。(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11)专:个人专有。(12)遍:遍及,普遍。(13)牺牲玉帛(b):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

6、丝织品。(14)孚(f):信任,为人所信服。(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6)狱:案件。(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9)驰:驱车(追赶)。(20)辙(zh):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22)既克:已经战胜。(23)盈:满。这里指旺盛。(24)靡(m):倒下(25)弗:不。(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8)加:虚报,夸大。(29)察:明察。(30)情:实情。(31)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

7、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33) 败绩:大败。(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35)遂:就(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当政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

8、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

9、说:“战士们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敌方。敌方是个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赏析】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

10、以一战。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凸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总结】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

11、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教案】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

12、详略恰当的特点。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4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

13、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 解题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

14、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

15、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平民,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面的字注音:刿(gu) 又何间(jin)焉 鄙(b) 弗(f)敢专也 小惠未徧(bin)玉帛(b)小信未孚(f) 公与之乘(chng) 辙(zh) 轼(sh) 旗靡(m)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解答疑问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