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29191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体反思系统构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体反思 系统构建小学古诗词教学探寻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乔能俊我国古诗词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继承优良传统,构建更加优化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上文所谈到的“以读为本”“注重想象和联想”“重视积累”等经验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将此作为今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略。以此为基础,直面现实的困惑,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导引下走一条融通古今的革新之路。一、用孩子的生活激活古诗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应在课堂上营造出古典的氛围(包括教师个人的着装和言谈举止),认为只有这样才切合古诗“古韵”的特点。其实,古诗教学不是越“古”越好,无论如何,古诗都难以回到它的原创年代。古诗的生命不在对过往的回溯,它应该活在

2、当下,在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撞击中复活!古诗教学不是把孩子们硬地拉回历史,而是让古诗款款地走向孩子。也许,台湾张曼娟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我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讲解古诗十九首中的涉及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那远离故乡挥别情人的游子,因为一朵江上的芙蓉花停下匆忙的脚步,他涉水而过采下花来,这才想到他思念的那个美丽的身影,已经不在身边,已经相隔遥远,这朵花是送不出去了。只因为喜欢一个人,你总是要重复地为她做同一件事,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心中被喜悦所充满,哪怕她已不在你身边,你还是得臣服于爱的习惯。然后,你

3、意识到一切已经改变了,于是,你不知所措,任悲哀席卷而来。我问孩子们:“这样的感悟你们可以理解吗?”他们摇头。这首诗何其古老,他们又何其年轻。我微笑着,对他们说故事。我说你有个好朋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你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妈妈不准你们吃冰,可是,你们每天放学经过便利商店,就会跑进去一人买一支冰来吃,一边吃一边走回家。有一天快回家的时候,你的好朋友忽然喊你的名字,大声地说:“再见!再见啦!”你觉得有点怪怪的,但你没想太多。第二天,他没有出现,放学的时候,你终于去问老师,他为什么没来?老师说,他已经跟爸爸妈妈搬去上海了啊,你不知道吗?你愣愣地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反应。那天,你像往常一样,走同样的路

4、回家,经过便利商店的时候,你走进去,打开冰箱,拿出两支冰来,一转身,才发现你的朋友真的已经离开了啊!孩子们很安静,他们眼中的顽皮、促狭消失了。事实上,他们显得太沉默了。这沉默使我确信,他们对这首古诗能够感同身受。二、因循古诗词的特点展开教学目前古诗词教学的一大短板在于,忽视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以教学现代文的方式讲授,现代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等条分缕析的做法被转加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使古诗词教学充斥着说教和理性分析的色彩,难得其味。因此,古诗词教学应立足于诗词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审美规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1、整体的模糊把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一首古诗,我们未必字字理解,但它就是打动了

5、我们,这种感动有时能说出来,有时又无以言装。在某一时或某一地,受到某种触发,它如神明一般浮上心头,它所传达的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思。可见,一首古诗对心灵的触动,不是凭借单个字词,而是这首诗所氤氲着的独特的整体氛围。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脍炙人口的名唏时,被唤起的常常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混合感受,而不是单一的、语言可以明白道出来的感受。古诗所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语境,让读者驰骋其中,自由意会,情感不断扩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应少一些逐字逐句的分析,少一些深挖细掘的讲解,少一些刻意拔高的升华。教者要有一双

6、俯瞰全诗的慧眼,穿透语言的外壳,越过纷繁的意象之林,找到情感暗涌的泉眼,然后以此设计出勾联上下、贯通内外的开放性话题,以话题的方式展开教学。孙双金老师执教泊船瓜洲,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可以概括全诗思想内容的一个字来。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让学生知道作者“靠家近,应该还”;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风江南,作者“离家久,更该还”;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知道诗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打开,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亦如

7、花朵在孩子们心中次第绽放。2、运用造象的艺术。有位教师执教三年级咏柳,对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被问呆若木鸡。无独有偶。有位教师执教望庐山瀑布,开课伊始便抓住“紫”做文章:李白为什么说香炉峰升起的是紫色烟雾?你见紫色的烟雾吗?“紫”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然后由“紫”讲到李白的道教文化背景,下承“疑是银河落九天”,最终将主旨落到李白访仙问道的人生观上。“诗有妙语,非关理也。”这种理性分析显然毫无乐趣可言。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见”,就意味着古诗欣赏靠的不是抽象逻辑,而

8、是直觉思维,是想象。“山色空蒙”“烟笼寒水”“大漠孤烟”,读到这些字眼,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写意山水画,感受迷离、幽远、阔大,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象”上做文章。“象”是语言作用于读者感官之后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情景,是连续、融通“言”与“意”的桥梁,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线牵的红娘。面对一首古诗,教师应该有点诗情画意,有些浪漫的想法,头脑中应该有着种种的“象”,然后才是思考如何教学。古人特别擅长以读造象,解诗讲究一个“吟”字。其妙处在于以顿挫的吟诵声作用于耳,激起大脑的 ,产生与诗情相洽的情感,从而入乎其内,神游八荒。今天的语文老师,在诵读上是否具有鲁迅先生在从百

9、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般魅力?“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据笔者观察,老师们还需在诵读的技能上下番苦功,平时多多练习,尽量让自己的朗读能呈现一幅画画、激起一种情感、带入一种情境。除了读之外,读者可做必要的讲解和铺陈,以言造象;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用音画创设情境,建立境象。3、开放的结构设计。古诗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凉州词,既有人读出慷慨雄壮,也有人读出非怆感伤。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诗,有人认为“原上草”象征卑微,比喻小人;有人认为这烧不尽的野草寄托了

10、诗人倍加珍视的“萋萋满别情”的友情;也有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对顽强生命力和新生事物的赞颂。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具大弹性,读者根据性情各取其意,所以古人有“诗无达诂”的说法。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一个开放而非独尊一统的过程,是浸润而不是灌输的过程。笔者在执教李白的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时,没有采用赤步赤趋的线型设计思路,而是以块状的方式推进教学,几乎每一个板块都没有细密的牵引,也没有所谓固定的答案,学生自主生成的空间非常大。初读全诗后,让学生默默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补充作者写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皓月朗照下的洞庭美景,还领着我们走了千

11、年前的那个故事之中。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三读古诗,和学生聊一聊诗与音乐:如果给这首诗配乐的话,你是选择轻快的还是忧伤的,是铿锵有力的还是沉郁低回的?是琵琶演奏的还是钢琴演奏的,抑或其他的器乐?三个大的教学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如同放射将的触角慢慢地伸向学生的情意世界。可能有人担心,这样开放的设计,没有统一的认识何以了得?教学是不是很没“安全感”?余秋雨先生讲他儿时学李白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他以为是一位帝王站在白云上端向人们挥手致意,此后多年都这般认为,而且感觉很美妙。其实,对于一首古诗,只要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放下应试的思维,学生即使想“歪”了、想“出轨”了又

12、有什么值得沮丧和懊恼的呢?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终有一天会明白。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生命,不在于教师是否锱铢必较,而是看学生是不是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学修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或几代教师与传统文化都有隔膜。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爆炒”或“拿来主义”,很少见到某一位教师对某一首古诗词有切己的、能与当下生活发生关联的解读。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技术性的招式,而无摄人心魄的、切入诗词骨髓的真情实感的流淌。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之所以上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我想他本人一定在这首词里醉生梦死过,他为了破译纳兰性德的心灵密码,

13、一定披荆斩棘、百转千回无数个轮回,在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与纳兰,与自己相遇了,从而课堂如画卷般展开。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诗学修养是一个长期熏染的过程,如果没有平日里不间断地对诗词的阅读与揣摩,要想在课堂上教得风生水起几乎不可能。我曾见过一位老师,他多年来致力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到了五年级期末,他以“填词”的方式为学生写素质评价语。我们姑且不论他写的词如何,但至少他能提笔来写,而且写得有模有样,这是很多教师都做不到的。后来,我又看了他的学生的作品,无论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都写得生机盎然,特别有“范”儿。一个勤读诗词、能填词的老师,我想他的诗词教学一定不会差。为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老师们还需要读一点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比如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通过读这些书,可以获得阅读古诗词的基本常识,知晓一些解读路径。虽然这些知识不可能照搬到课堂上,但对我们进入诗境、触发教学设计是大有裨益的。载于湖北教育2013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