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264141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C承认了土地私有D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从“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政令不信、公田不治”可以看出,分封制、周礼以及井田制均遭到破坏。故选D项。2(2019潮州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B)A礼崩乐坏B铁犁牛耕的使用C井田制的瓦解D赋税

2、制度改革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田,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3(201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B)A商品经济的发展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C土地买卖的盛行D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选B项。4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C)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3、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解析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故选C项。5(2019长春高一期末)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A)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解析“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表明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对百姓的管理,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要“重农抑商”,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6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

4、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B)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解析由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关卡重重导致关税沉重,说明明朝实行抑商政策,故选B项。7(2019广州高一检测)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这一政策是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C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D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政策最终废除解析明清时期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8元朝时,福建泉州港的航海贸易空前发达,不仅超过广州,而且

5、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到明朝,泉州港走向没落。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小农经济的制约B国家政策的限制C西方列强的侵扰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小农经济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不可能是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可排除A项。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因而导致了泉州港在两个时期出现不同结果,故B项正确。明朝时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但这不是导致泉州港没落的主要原因,可排除C项,君主专制加强不会成为某个地方兴衰的主要原因,可排除D项。答案为B项。9(201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清乾隆帝颁布的一条谕令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D)A禁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鼓励

6、民间对外贸易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解析由材料信息判断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选D项。10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C)A“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解析“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如清代仍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根

7、源应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项错误;D项“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

8、易。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解析“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答案“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解析材料二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答案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解析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

9、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12(2019蚌埠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宋朝被赶出中国的北部并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南沿海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略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二是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诱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财货”

10、“北至辽东,南抵浙、东粤”“无岁不被其害”。明太祖为了巩固国防,“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解析】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宋朝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概括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从材料信息“倚重商业税收”可知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可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答案原因:政治中心的南迁;政府的提倡和鼓励。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制瓷业等手工业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解析注意材料二的关键句“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诱导倭寇出没海上无岁不被其害”进行适当概括,联系课本知识,从国内、国际、经济基础等多个角度简答背景;评价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对“海禁”政策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分析其负面影响。答案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国防,但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影响到沿海居民的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