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58172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赏析四 唐朝(B)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主题:表现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练习一:、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

2、这句话?(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首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一例。、思考:“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诗人在叹息什么?、“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反映了这个事件?、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有人说,本文只是在写自己的境遇,你对此有何看法?、本诗的主旨是什么?练习二:1、美词评点:“洒”( 形象的描绘出风卷茅草、飞过溪流,然后向对岸的郊原纷分下坠的情形。 庇照应上文的“漏 寒”,也照应上文的“冷”)2

3、、美句赏析:(1)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这是诗人忘我为人的精神的体现。)(2)美句:“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所蕴含的一个成语是(邻人相暴,对 门相盗。) 3、写法品评。(本文所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练习三: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 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

4、件的?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 【答案提示】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练习四:1、反复诵读全诗,你认为让诗人发出“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呐喊的原因是什么? 2、本诗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依你之见,他的卓著之处表现在那些地方呢?(不少于两点) (参

5、考答案):1、战乱频繁造成的“四海困穷”的现实。2、(1)自己是寒士,却推己及人、舍己为人;(2)国破家亡的时局中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3)以小见大,以生活细节来表现。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想象、拟人 ,寄托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暮春之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主题: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被贬的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析:第一句通过写飘飞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怨的子规,极力烘托悲凉气氛。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

6、,分担他的痛苦。思考:诗人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练习一: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牵挂)之情。练习二: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手法,抒发了。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

7、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答案提示】1贬官2寓情于景离别的忧伤3C 19、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长江两岸壮阔之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比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拟人,眷恋故乡之情)(主题:本诗以雄壮的笔触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特之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赏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练习:颔联写出楚地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

8、样的思想感情?李白喜欢写月,三首中有一首写到月亮,列举李白诗歌中写到月亮的句子,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20、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展示诗的基调:烦忧唐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历史典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追求自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比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豁达乐观)(主题: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练习、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怀才不遇、抑郁难平_的苦闷,也流露出了_消极避世_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直抒胸臆 的抒

9、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_豪迈奔放_的浪漫主义特色。 、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21.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练习:诗中开头两句是如何营造送别的

10、氛围的?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参考答案】前两句写景。清晨,微雨过后,咸阳古道上纤尘不染,路旁客舍掩映在青青如洗、依依新绿的柳色中。这里景物清新开朗,对离别只是轻轻点染,为即将到来的送别创造出了虽然神伤、却清明的氛围来。22、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抑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艰难险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乐观)(主题:表达作者苦闷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赏析一: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

11、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7、8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赏析二:1“停、投、拔、顾”等动词连用表现了诗人的激愤。“塞、满”等词表现了旅途的艰难。2、“闲来 忽复”等句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将待时而动,而“行路难.今安在”等句又使诗人回到现实。3、名句赏析。“长风济沧海”:这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强烈的表

12、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的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的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练习一:1、诗中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2、“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是实写吗?谈谈你的看法。(否,象征世道险阻和前途渺茫)练习二: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提示】1世道险阻2“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3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4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