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625521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南学院马原考试复习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

2、的整体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是指: 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3.认识的根

3、本任务及认识的完整过程?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从认识个体的一般认识考察,表现为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内涵着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又从认识(就理性认识这一认识的高级阶段而言)到实践的一个循环。即:“实践认识(感性理性)实践”的一个“圆圈”。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心的看问题制定的路线和唯物看问题制定的路线是根本对立的。辩证的认识问题和形而上学的认识问题也是根本对立的。5.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

4、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简单地说: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叫感性认识,从理论中得来的认识叫理性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

5、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7.真理及其客观性 在人类的科学活动和哲学研究中,真理问题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希腊哲学中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体现了把追求真理看作是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6、(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的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三个根本特点,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时直接称为客观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一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2)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

7、,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1)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人们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及其属性的某一领域、某一侧面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相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对立的。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之

8、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的客观内容,而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局限性的。它们实际上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1)真理

9、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既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具体的统一。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个过程。把真理如实看作是主体向客体、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而不是一种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止状态。(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

10、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由此可见,实践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不仅它本身是直接现实,而且它能够使理论成为现实,这就使它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简言之,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1、 8.实践标准的辨证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又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辩证性的一对重要范畴。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 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即使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由此可见,实践

12、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列宁指出:“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由实践本身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的至上性和权威性,实践是主客观的“交错点”,它具有对 “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一问题给予根本可靠回答的特性,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实践能够最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也一定能检

13、验。 同时,人类的实践又总是具体的,受时间、地点、历史条件和认识深度等多方面的限制,都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一定的方面、一定的局部和一定的 层次对人类的认识作出检验,而不能不受局限地检验人类的所有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并不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为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两个概念。不能一提“确定性”就把它作为凝固不变、永不发展的信条;也不能一提“不确定性”就认为它不足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是在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解决的,它决定了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推动真理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在实际工作中,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14、标准的观点,解决了人们如何用实践来检验认识的问题,使人们的认识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推动真理的发展。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使认识走向歧途;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会把实践和认识绝对化、凝固化,导致形而上学,阻碍真理的发展。1.1、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主要对立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

15、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体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

16、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3.3、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