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6249886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1、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 世界各大洲人口死亡率排序:非洲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3、 人口过亿国家:中国、印度、日本、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4、 人口增长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自然增长即人的生老病死,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确定,归根结底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移,由迁入率和迁出率确定,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影响不大,但对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影响显著。5、 A线段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且不断上升,代表人口增长迅速,总人口数量在增加;B线段,自然增长率数值不断下降,但一直为正值,表示总人口一直在增加,只

2、是增长的速度慢了;C线段自然增长率降到了0%以下,表示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人口数在逐渐减少。点D的位置表示这个地区人口达到了最大值。6、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并不表示新增人口少,还需要注意人口基数在人口增长中起的作用。如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但是每年的新增人口依然很多,很大原因在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新时期中国的人口政策依然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7、 我国的人口政策应包含的内容: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8、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高-低-高”模

3、式-过渡型;“低-低-低”现代型9、 “高-高-低”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10、 “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11、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过渡型的自然增长率1%,现代型的自然增长率1%,过渡型的出生率1.5%。1

4、2、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建国初期,出生率较高,死亡率持续下降,人口加速增长。194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及经济低谷,使死亡率急剧升高。1961-1971年,战争、疾病等影响因素的消除及社会条件的改善,呈现低死亡率、高出生率的现象。1970年至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使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居较高水平,说明人口增长的惯性特征。13、 人口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造成老龄化的原因是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14、 人口问题:总体

5、上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既包括人口过多的问题又包括人口过少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例过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加大了经济、就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造成巨大人口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老年人生活孤单,社会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15、

6、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低-低-低”的现代型模式,所以同时面临庞大的人口压力问题以及愈演愈烈的老龄化问题,中国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应采取的措施: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17、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年轻型(快速增长型)图中总体呈现一个正三角形,0-14岁人口比重较大,表明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高-低-高”的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措施老年型图中总体呈现一个0-14岁人口比重收缩的现象,意味着出生率在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现象“低-低-低”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措施18

7、、 发展中国家中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古巴、中国,既有人口增长过快带了的一系列问题,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9、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20、 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均为现代型。21、 负增长的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瑞典22、 零增长的国家: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1、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时间越来越短,2011年世界人口达到了70亿,世界人口增长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做是一条“J”曲线,“J”曲线被称作人口指数增长或“人口爆炸”。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

8、,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4、 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确定中

9、国的人口容量为16亿,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为13亿,人口合理容量为10亿,所以人口容量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5、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6、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7、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容量取决于该地区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木桶效应或短板效应)8、 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是指人口合理容量,当超出人口合理容量时,就会出现人地矛盾,但人地矛盾还没有激化。相对性,因为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在变化的,所以人口容量只能表明当时情况下所承载的人口,如果想增加人口容量,只能让正相关的那些因素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如

10、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等等。临界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9、 课本P12活动题,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1、 判读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三要素:空间移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移动)。时间限度。变更定居地。 2、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3、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的

11、影响。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气候);早期的牧民逐水草而居(水资源);农业人口为了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土壤);英国伯明翰石油,中国大庆石油,中国攀枝花铁矿等矿业城市的形成(矿产资源的早起开发利用引起的人口迁移);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闯关东”、“走西口”等现象(自然灾害)。由于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生态移民”或“环境难民”。如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国家领土,造成举国搬迁。4、 经济因素是造成目前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空间上迁移的频率和范围更广了。5、 政治因素:各国制定的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对

12、人口的迁移往往有很大的限制性,战争也是造成大规模人口迁移。政治因素造成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或组织性。中国60年代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属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悬殊的经济收入差距,造成了大量人口从西部向东部,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大量人员到沿海地区务工和经商,这种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6、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二战后美国接受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

13、重要因素,如随军军嫂。宗教信仰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印巴分治。7、 人口迁移从空间移动范围区分,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 因:经济生产发展不平衡流 向:从北非、东欧、西亚、拉美到西欧;从拉美到北美;从东南亚到西亚、大洋洲特点: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短期工人增加。原苏联西部欧洲部分流向乌拉尔山以东;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日本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巴西向西;德国向南。8、 推拉理论城市的吸引力和农村的推力造成人口从农

14、村流向城市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吸引力造成人口从城市流向农村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郊区化的过程。9、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迁出地: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对迁入地:利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尤其是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

15、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0、 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向西和向南进行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寒冷,污染严重,地价上涨;而西部和南部地区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使得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而老年人和青年人迁移的原因又不同,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影响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自然因素。1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文化一定是人类创造的才能称之为文化,区别于自然现象1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初婚年龄早,自然增长率高。婚姻稳定程度高,自然增长率高。世界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