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上传人:爺*** 文档编号:12624470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点: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1、听“古典音乐”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3、古诗

2、朗诵讲授新课:活动一:看谁说的多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1、 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1、 吃一堑,长一智2、 车到山前必有路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活动四:讲故事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书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2、这些故

3、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堂训练】当堂完成巩固练习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

4、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难点: 民族精神我传承【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通过播放“红军长征”“抗洪”“原子弹爆炸”“载人航天”等图片,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讲授新课:(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5、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讨论一:鲁迅话:见课文P68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讨论二:戴望舒诗:见课文P6869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讨论三:毛泽东话:见课文P70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讨论四: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三)情感升华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填写表格:见课文P69【课堂训练】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