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28479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8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竹影 【学习目标】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童趣。【学习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习时间】2课时【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

2、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童趣。一、给加点字注音。藤( )椅 乘( )凉 惬( )意 水门汀( )挽( )救 口头禅( ) 参( )差( ) 弥( )漫幽( )暗 疏()密 撇( ) 蘸( )二、识记文学常识。竹影一文作者_原名_,现代画家、散文家。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一、 精彩语段赏析。“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

3、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

4、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

5、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5.第一段和第二段有联系也有区别,说说区别是什么?6.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二、小组研讨:1. 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_ 2.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_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4.学习本文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5.存在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