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223003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管理)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科学发展观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殊规律认知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重视价值关怀这一传统的承继和弘扬,凸现其深厚 的人文意蕴 ,彰显出鲜 明的价值特征。同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融社会发展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于一体,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 的一致性,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过程。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

2、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包含着真理因素 ,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刻回答了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 “怎样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历史生成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殊规律认知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也不能落后于历史阶段。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都是与当时在实践中面对的问题相联系的。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审慎的科学态度,果断地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

3、志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中国 “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问题,以实践为基础进行 了深入的思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发展的观念、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模式、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来自于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丰富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直接来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4、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二、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全新境界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域中,“社会”或 “历史”就是人的价值选择过程及其结果,并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发展观认识到,正是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的价值选择活动,创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也正是人类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5、中的价值选择活动,创造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更是人们对公正、平等社会,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以及为此所进行的价值选择活动。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是由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三个价值维度构成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种全新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中国的一切 发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

6、有益的工作 ,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 “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 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 ;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除经济和物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马

7、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践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把人民比作 “上帝”,当成 自己最好的 “先生”;平把人民比作 “母亲”;江泽民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主线,是我们党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还原了人应有的价值地位。这条价值主线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要求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要坚持以

8、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诉求。 三 、科学发展观是真 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 ,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即追求真理的过程 ;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实现价值的过程。与之相关,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即合规律的过程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是社会主体满足 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

9、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即合乎社会主体 目的的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融社会发展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于一体,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也正是从发展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发展观凝炼了发展的科学,凸现了发展的价值,完善了发展的思想。如果割裂了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辩证关系则会陷入认识与实践的误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习上一定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在实践中一定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与促进

10、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四 、科学发展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新创造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继承人本主义又超越人本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就明确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在第一次完整表述他们的历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强调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现实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明确指出 “人是人类全部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时对唯物史

11、观两个维度作的经典性规定。唯物史观的这两个向度及其统一,构成唯物史观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赋予唯物史观以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最主要的贡献。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但并不是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在承继前人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全面阐述了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 ,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从毛泽东开辟的社会主义方向,到邓小平开创的发展道路,再到江泽民倡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逐步深化,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出了深厚 的理论铺垫。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总结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在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启示,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概括为科学发展观,并提升到指导全局的战略思想的高度,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新飞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